教育部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出炉
新学期在即,春节饭桌上,“上学”难免是孩子父母们焦灼而热烈的话题。尤其是面临入学的“小豆包”(一年级新生)和即将升学的小小少年,能上什么学校,如何上心仪的初中,牵动全家的心。
假期归来,答案揭晓。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确保2018年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普通高中招生入学秩序更加规范。
关键词一:统筹
教育部通报,近年来,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深化,稳妥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和历史性突破,重点大城市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有序入学、阳光监督入学。要整体谋划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需统筹制订招生入学办法、保障不同群体入学、做好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统筹”的一大目标是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要严格控制大班额、大校额,确保2018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目标。重点督查“20项底线”要求和五年规划任务完成情况,确保今年底校舍建设和设施设备采购任务“过九成”,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
公平在城乡间,也在校际间。《通知》提出,要落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50%的要求,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是否意在弱化中考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仅是阶段性的治标之策。实现高中普及以后,应该让所有的高中都办好,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招生过程当中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应该在政府一碗水端平的情况下,各个学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学校办好,这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生源的变化是一个很关键的变化。通知本身主要讲的是招生,仅仅靠招生方式不可能解决整体问题,还需要采取其他的一些措施,比如政策、经费的投入,包括场地等,同时使用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二:多校划片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24个热点大城市小学、初中就近入学率分别达到98.7%、97.0%。但名校情结,剪不断、理还乱。“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积极稳慎推进多校划片”,这一提法中,相比“多校划片”这个两年前就曾出现的名词,更引人关注的其实是“积极稳慎”的态度。
储朝晖说,多校划片应当更多地被看作一种方式、而非结果。多校划片不是目标,本身是一个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谨慎、审慎地去实施多校划片,要评估一下条件,家长和各方面都应该有思想准备,不要想着长期通过多校划片,大家没有必要过度地、激烈地表达自己择校的愿望。作为政府这边,一定要把资源做均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提供一些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就近入学的要求,实行多校划片的地区小学、初中可采取随机派位方式入学,保障入学机会公平;实行小升初对口直升的,要按照强弱结合原则合理配对初中和小学学校;实行学区制管理的地方,要合理划分学区范围,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学区,确保各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大致均衡。
关键词三:特长生
这里是学生和家长升学最大的“余地”所在。教育部要求,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此外,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一份例行通知,多有政策含金量。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划平起跑线、惠及更多人,新的学年里会有新的探索。
储朝晖表示,它的范围比过去更大,要求比过去一些招生的要求更细更严。它也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实施的一个调整。从长远来看,家长的选择和学生的选择还是应该有一定的空间。现有的教育资源主要还是政府提供的,可能会限制家长和学生的选择。学生和家庭一定要根据现在新的考试招生一些基本的改变原则,找到自己、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