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在两会 | 王亚民委员:信息技术助“国家宝藏”更好服务观众
王亚民委员。本报特派记者 赵立荣 摄
王亚民委员透露,故宫5月将推出《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
信息技术助“国家宝藏”更好服务观众
卖脱销的“网红”胶带、让年轻人为之振奋的《国家宝藏》、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故宫万千珍贵藏品的“每日故宫”“韩熙载夜宴图”等App……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故宫近年来不时“上头条”,更博得了“故宫出品,必属精品”的美誉。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透露,今年5月,故宫将推出《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届时观众可借助高科技“穿越”回繁华的北宋都市,“坐船”欣赏汴河风光。
■让名画“动”起来,让观众“入画”
在故宫博物院院藏的186万余件文物中,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类文物也注定不具备长期展览条件,2015年故宫展出真迹时,观众排队六七个小时还要狂奔观展的“故宫跑”还历历在目。这一次,故宫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名画“动”起来,让观众“入画”。
“观众进入这个空间后,会如同乘坐小船一般欣赏汴河两岸风光。一般来说,体验这类产品都需要戴眼镜,但这次我们将采用裸眼方式。数字版《清明上河图》体验长达40分钟。”王亚民介绍,当“乘船游览”完毕,观众还能到故宫的箭亭广场,进入一系列画中出现过的商铺、茶楼、酒肆,“这是一个完整的创意空间,人们可以‘体验’一种生活方式。”
借助互动沉浸技术、全息多媒体技术等科技手段,《清明上河图》以360度环绕的全息立体空间“神还原”宋代人文生活图景和艺术神韵,但又并非简单地将画作数字化。为此,故宫博物院研究室、资料信息部、故宫出版社与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凤凰数字科技组成专项小组,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作为学术总指导,全程参与研发,保证展演在学术上的准确性。
“专家学者能看明白的东西,怎样走进千家万户?怎么让普通观众也能体验艺术传达的美感?我觉得,这是故宫博物院应该解决的课题。”王亚民坦言。
故宫的探索始终“在路上”。今年春节期间,九大“国之重器”首度“聚首”的《国家宝藏》特展成为故宫最为热门的展览。展览借用中国传统多宝阁概念,共设九“阁”,每一“阁”内放置“国宝盒子”,通过LED高清液晶屏显示九件特展文物的样貌及细节,观展过程也是“寻找”国宝的真实反映。
■文创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
2017年,故宫文创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通过自营、合作经营和品牌授权,文创产品收入超过10亿元,种类接近1万种。
王亚民表示,这一成果首先得益于故宫得天独厚的藏品优势。“故宫博物院拥有186万件藏品,占全国3000多家博物馆藏品总数42%,为文创产品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王亚民表示,为使故宫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故宫率先成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上经营管理处、故宫出版社和故宫文化传播公司等,专事文创的工作人员已达150余人,建立了从策划、设计到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文创产业链。此外,故宫在依托庞大专家资源作为文创研发顾问团和学术资源库的同时,为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还向优秀设计师敞开大门,以实现对文物的艺术性再创造。
秉持“故宫出品,必属精品”的原则,下一步,故宫文创将致力于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王亚民表示,虽然故宫文创发展得不错,国家政策也十分支持,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困难。
“故宫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文创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本身是一种市场性的企业行为,两者并不完全兼容。为什么有的文博系统从业者积极性不高?因为你创造了新的产品,受到大众欢迎和社会关注,但并不能得到奖励。”王亚民继而表示,“但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文创产业,会不会有损故宫的形象?”
如何制定合理的文创产品收入规范,使其能够“回流”促进扩大再生产?对此,王亚民建议,故宫博物院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主体之外,应成立一个故宫文化集团,通过合理合法的授权,在保证故宫形象的前提下,“事业单位认认真真做事业,文化企业正大光明办企业,让文化事业更好地发展。”
(本报北京3月13日专电)
文: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