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梦①——让教育早日恢复个体本位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2017级 魏一
高考前我们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着,对于分数毫厘必争。高中时期我担任了学校社团联合会会长一职,尽管我们在一个称得上是偏远的地区,但仍有二十余个社团活跃着,也不乏参加跨校比赛得到不俗成绩的团队。然而,我看到了太多在各自领域里驰骋,却不得不回到教室走着所谓的“正轨”的同学。这些各自擅长的领域包括文艺、体育、编程、建模等等,有很多同学高三甚至是整个高中时期都为了成绩而没碰过自己的爱好。面对这种情况,我时常感到深深的无力,也是这些事情让我产生了激情和愿望——去改变教育现状,让更多人达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我希望,幼时憧憬当科学家,长大了能走在研究科学的道路上,即便改变志向也是因为兴趣爱好有所改变,而不是社会从小就打了他一巴掌说“呸,你不配”。这就是我选择学习教育的原因。当前的国情使得我们只能实施社会本位的教育,但世界和教育的趋势是追求个人本位、培养健全独立人格,让兴趣得以充分发挥发展。
成绩不是唯一,肯下功夫就有机会
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理科生的我来到了优美的华东师范大学,一个优秀的应试教育胜出者的集聚地。高校给我的见面礼是巨大的学业竞争,起初的几次考试也曾让我感到挫败,但很快我发现,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成绩早就不是唯一指标。绩点作为一个普遍的标准,它的门槛遵循木桶效应,是低的。尤其是来到了上海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任何过人之处都是被认可的。我由衷感谢我的故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初等教育里就教会了我掌握中英日韩四国语言;我也由衷感谢我的专业,教育技术学,教给我们编程、多媒体、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两个地方使得我可以成为一个多方面发展又有个人特长的大学生。我的身边还有很多拥有不同特长的同学,我们互相尊重、学习、帮助、合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有机整体。
说到整体,也许大学会给人一种松散的印象,实则不然,大学给予我们的是更多的主动选择志同道合伙伴的机会与平台。就我个人而言,参加了几个学生组织,不同于传统的被动选择,通过自主的报名,使得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有更强的集体荣誉感。在校团委理论科创中心工作期间,我认识了很多有想法有能力的同学,也作为工作人员结实了很多优秀的前辈,我自己也设立了一个教育学部科研基金的项目,五月份就要结项;在学部学生联合会里我是一名综合办公室的干事,上个学期以舞蹈节目上了八次舞台,此外还学会了活动的统筹策划,不仅做了很多学生工作,也在这个过程中有幸结识了中国教育报刊的前辈们等;社团活动方面我参加了辩论与口才协会,华东师范大学辩论队在上海是数一数二的,我所在的教育学部在上学期的新生赛中得到了亚军的成绩,我很感谢这里带给我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个人发展方面,今年7月我计划考出日语n1等级证书,通过自己的优势与学科专业性的考量,我希望能够在大三时争取赴日交流的资格。这个时代给了我们一个“只要你有能力肯下功夫,处处都是机会”的环境,也是一个可以在更多的个人空间实现个人发展的环境。
将新技术背后的教育理念传播到最需要处
我的专业教育技术也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仅有100年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教育技术概念充实的内涵和无限的生命力。简单来说这是一个通过科学技术带动教育发展的学科,是在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下不断发展的学科。上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有关编程的C语言,多媒体的影视编导,教育方面的教育技术学。通过学校的资源,我接触到了现代教育资源的前端发展,复兴?科技、科大讯飞、联想做的网课、VR、教学硬软件的开发都远远超出了我来到大学以前的认知范围。这和我最初想要参与到教育改革当中去的初衷看似大相庭径,其实是让我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现在有很多前沿教育资源,却没有普及全国,甚至相差很多步,不是单纯的拨款和捐赠慈善可以做到的,我们需要人才将新的理念和技术带进去,不然硬件设备都不过是玩具。
这个暑假我将参与支教,去上饶或是湖南的一些地区,将新的备课方式和授课理念带进去。没有选择真正贫困的地区是结合考虑了,对于那里的学生,这些闻所未闻的新技术会让他们感到惶恐。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系所的同学在这个起步不久的专业领域里,都会是将来的专家,我希望我们能让国人的教育恢复个人本位、人人都能得到自我实现。
我们这群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路以后会越走越宽,也越走越远,届时,我的大学梦——改变教育现状就能真正实现。
我的大学梦②——三足鼎立的延续:学习、爱好、学工
复旦大学法学院2017级 朱哲奇
我高中就读于上海市七宝中学。平民本色,精英气质,这是七宝中学最重要的校园文化,它鼓励同学们不断进取,又时刻保有谦和之心、开放之态。在此理念之下,我开启了七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持续走高的升学率和声名在外的综合型教育,使身处实验班的我,感受到了未来可期。同时,同龄人的优秀,既使我惊讶,又使我彷徨。为了能激励自己,也是在学习之余,做些有意义的尝试,延续着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做班干、做主持的经历,我竞选了团学联文艺部长并如愿当选。随后开始了以学习、学生工作、业余爱好为生活三大支柱的高中生活。
高中三原色:主持、高考、篮球
在团学联,很多项目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和同学们在一起集思广益,在活动现场一同组织和玩耍的过程,实在弥足珍贵。在承办了包括艺术节戏剧展演、读书节诵诗会、狂欢节各大项目之后,我对于学生工作,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作为上海的学生,在七宝中学这样一所优秀的学校之中,学习的压力可谓不小。日常有诸多的作业,还时常会遇到学生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尤其到了高三的复习冲刺阶段,作业量略有增量。虽说大部分作业都是可以自愿选择做与不做。但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学习氛围中,自然不能容许自己不努力和放松。幸运的是,在高中结识了一群优秀的同学,他们的思考模式,对于试题的见解,乃至于对课堂知识的应用都非常出色。这使得我在高中有机会建立体系化的思维模式,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面对考试,来应用知识。除了应试的知识外,老师还时常拓展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也会提供一些课外知识的辅导,令人受益匪浅。
高中我保持了课余爱好打篮球和主持。前者强身健体,又能和伙伴们多有交流切磋,而后者则是锻炼心理素质和文字能力的优秀平台。这两种课余爱好看似冲突,实则互补,在课业之余,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寓学于乐的体验。
当然了,高中生活远远不止如此。还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多元知识相随,有在居委会和在初中的挂职锻炼为伴。走出象牙塔,走进大社会,用科学与社会研究的视角,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能力。学习、爱好和学工三者构成了高中生活的三原色,充实我的生活。
选择冲突的困惑,学习模式的调整
时光流转,很快便进入大学生活。刚进入大学之时,非常迷茫。高考前一直有高考和未来那模糊的路作为自己的标杆。可进入大学之后,每一条路似乎都变得清晰而转瞬即逝。何去何从,如何选择,成为了难题。
大一上半年,可以说是经受了许多挑战,面对着诸多选择与考虑。刚进入大学时样样都想尝试的心态,和紧张的时间激化成了尖锐矛盾。学习上,老师的讲课方式和学习的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原先的老师教授,课后布置大量练习的方式,改为了老师上课提要,课余自己学习的转变。于是,在课后大量可供安排的时间内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兴趣爱好是非常大的难题。尽管如此,良师益友的促进之下,在学习氛围相对宽松的大学氛围里,还是养成了日常保持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宪法、法理学导论的过程中,接触到与高中学习完全不同的领域,困难重重——法律条文的复杂性,法律文献、法律专著的深奥性——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是在平时与同学们日常约自习,在学习之余不时探讨法律问题,都对于我的专业学习有大量启发。老师也鼓励我们在网上的讨论区对许多经典的或新鲜的法律问题发表观点、互相探讨,也会在网上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为了能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的思考更深入、更全面,我阅读了许多有关材料,也从中获益匪浅。犹记讨论电车难题、洞穴奇案之中,与同学们互相切磋,才体悟到了真理愈辩愈明的道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深度也由此得到了拓展。
学工中与学长交流获益非浅
接下来,数不清的学生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接踵而至。新生演讲大赛、新生诵读会等,都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各式课余活动目不暇接,精彩而诱人。在团委、学生会、团学联等学生组织中,初试了大学中学生工作的丰富和多元。在此,不仅能有比高中更加丰富的资源,也有更多的优秀的学长学姐和广大的平台可供尝试。在准备新生演讲赛的过程中,与我一同交流和思考题目的,不只是我的同班同学,更有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记得复赛的辩题是“一次告别”,在培训和私下探讨的过程中,学长对于告别二字的含义阐释得淋漓尽致——不仅是时空意义上的告别,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告别——才使我对于梁实秋在时代使然之下,被迫颠沛流离至台湾之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理解他与女儿的最后一次告别时,平静的外表下,潜藏了多少的悲伤。当然,以乐观的视角看待别离,那么别离便是相逢的开始,亦能使我坦然、释然。从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成长,不可谓不浅。在学生工作中考虑问题的多维度和对于细节的重视,在经历了不少次策划案的推翻重来,和不少次执行策划案时出现问题的反思,加之以前辈的引领,成长不可谓不少了。
复旦人都铭记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同时又交织着“自由而无用”的志趣。要自由,亦必先通览群书,方得不受桎梏。因而,在大学,我养成了时常阅读的好习惯。床头一部书,翻开便是一个世界。我读到了林清玄的洒脱,蒋勋的热切的孤独,读到了“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感动,读到了《岛》中动人肺腑的生别离。这些故事给我以启迪,又照亮我的生活。
至于未来,我想在大学之中继续探索,尝试更加多元的可能性。学习、爱好和学工三者亦将成为我生活的重心,指引我前行。一定要说一个目标的话,那便引焦扬书记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复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