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网红” 今年“招牌” ——沪上老字号美食突破传统精彩重生
▲ 突破传统的新品因其质量稳定受到市场肯定
清明节脚步越来越近,青团热卖又拉开了大幕。对青团,以往人们约定俗成地认为豆沙馅最正宗,而近年来沪上一些老字号美食不断突破自我、开拓创新,对青团、粽子、月饼等传统食品进行改良,受到市场追捧,成为全城热议的“网红”。
与市场上很多靠营销上位的“网红”食品昙花一现不同,老字号“网红”似乎有种特别的魔力,生命力持久而旺盛。去年爆红的杏花楼蛋黄肉松青团,今年不仅热度不减,而且已成为青团市场的“招牌”,各大食品商店都作为当季主推产品。这背后是老字号始终坚守的那份匠心。
早上7点不到,杏花楼福州路总店还未开门营业,门口就排起了百米长队,排在队首的老伯凌晨四点多就到了。
厨房里,十多人的制作团队已早早开工。由于“网红”青团都是当天现做现蒸现卖,技师们必须三班倒不停歇地纯手工制作。通常情况下,顾客要排队3个小时才能买到限购的四盒“网红”青团,热卖程度今年并未逊色。
青团制作沿用传统古法,先将油和水配比煮开,倒入精选糯米粉中;采用仲春最为柔嫩的麦青取其汁揉入粉团;面团反复揉捏,直至面皮拉力、粘性、水面比例完美。
▲①杏花楼青团采用仲春最为柔嫩的麦青,取其汁揉入糯米粉
▲面团须经反复揉捏,直至面皮拉力、粘性、水面比例完美方才停歇
▲每个面团剂子都要过秤,保证重量一致
▲肉松加入油酥型、肉粉型和太仓式三种,有干有油,恰到好处
▲热气腾腾的青团出笼,再刷上一层薄薄的油,晶莹剔透,煞是诱人
▲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师傅们一刻不闲,平均每分钟能做18至20只青团
▲今年新晋网红紫薯青团将等待市场检验
▲青汁的翠绿与紫薯的梦幻让人在美食中也能尝出童话般的滋味
▲ 紫薯青团既保留了传统,又加入了创新元素
“网红”青团最关键的还在于这个蛋黄肉松馅。发明者、国家级中式面点技师章吉泉,从蛋黄肉粽中汲取灵感,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实践,终于研制出这款爆红的全新口味青团。其内馅采用的肉松有油酥型、肉粉型和太仓式三种,有干有油,恰到好处,可谓黄金比例。咸蛋黄也是经过精挑细选,才有细腻的流沙口感。馅料拌匀后还得加入秘制酱料,最后包入糯米团中。大火蒸15分钟后取出,刷上一层薄薄的油,煞是诱人。一口咬下,麦青的清香、软糯的口感,满嘴春天的味道。
在传统中突破创新,在创新中坚持传统,这是老字号始终秉持的经营理念。今年,“网红”青团家族又添新丁———紫薯青团。其表皮用紫薯汁与糯米制作而成,馅料则是传统的豆沙。杏花楼食品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智静介绍说,紫薯是一种健康食品,而豆沙是杏花楼的经典食材,两者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又加入了创新元素,在吸引年轻人的同时又能勾起老食客对传统口味的记忆。
▲ 青团市场新品迭出
▲ 终于买到了老字号“网红”青团
杏花楼“网红”青团一炮打响,上海几家传统老字号也迎头赶上。新雅粤菜馆推出腌笃鲜、蟹粉等青团新品;王家沙主推荠菜鲜肉、马兰头等时令蔬菜口味;光明邨则以什锦和芝麻口味试水市场……
▲ 南京西路上王家沙总店购买青团的队伍看不到尾
青团这一传统美食能在食品种类极其丰富的当下突出重围,精彩重生,值得庆贺。而这背后是老字号对传统食品制作精益求精的那份匠心,这也是“网红”青团得以“长寿”的秘诀。
摄影、撰文:本报记者 袁婧
编辑制作:王秋童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