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8)》显示: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成为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重要力量
《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8)》日前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互联网领域持续稳健发展,数字技术加速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
2017年我国网络生态综合治理总体处于较好水平,由互联网治理延伸的网络生态治理理念不断丰富,网络治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到治理措施和治理成效,良性趋势逐渐显现。报告显示,网络生态治理的理念和手段都有所创新,通过法治管理、行政监督、技术管控、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等层面协同创新机制的运行实践,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开创了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新局面。
《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8)》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编写,兼具全球视野与问题意识,聚焦国内外前沿性、趋势性问题;在学术层面突破创新的同时,力求能够为政府和业界的相关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报告指出,中国网络生态治理与建设的理论日趋深化,治理路径日趋清晰。网络强国观日趋深化、依法治网论逐渐完善、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推动了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依法治网成效显著,治理手段愈发精细,治理主体多元参与统筹协作成为常态,治理机制更趋向长效化。
报告同时提醒,当下网民结构存在失衡。2017年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7.51亿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7%,而全国总人口中农村人口超过50%。同时,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也同样存在失衡问题。在网络应用、网络经济、网络话语等诸多领域,不平衡现象相对突出。由于网民结构存在失衡,因此,网络传递的信息有时并不准确,仅仅根据网民的意愿来推测现实社会中大众的意愿会出现偏差。
与此同时,当下的网络生态治理与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当前的互联网治理大多采用事后追究方式。然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技术漏洞、商业交易中的风险无处不在,网民的个人隐私、生活方式等信息随时可能泄露。
业内人士认为,应对当下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操作层面完善网络法律体系,细化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责任,并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促进各类主体共享共治。应大力发挥企业、协会的能动性。在线隐私、虚假信息、网络诈骗、色情淫秽等的治理首先应由平台运营商和服务商来把关并承担责任;同时,应充分发挥网民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在良性网络空间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王磊
编辑制作: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