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迷看过来!黄浦江畔又添一体育文化新地标: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本周六开馆
▲乒乓球博物馆
黄浦江畔的世博文博区,又一全新的博物馆将开门迎客。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将于本周六开馆。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展品约11000件,还配有先进的VR互动体验区、多媒体互动区和3D影院……全新落成的乒博馆是第一个引入中国的国际级体育类专业博物馆、第一个异地建设发展的国际体育组织所属博物馆项目,也是广大市民了解“国球”文化的新平台。
▲国际馆内,世界上第一个乒乓球
▲国际馆内,世界上第一副乒乓球拍
作为一家全新开张的国际性、永久性和公益性博物馆,位于局门路796号的乒博馆,分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内设陈列展览区、公众服务区、体验互动区、藏品技术区、教育研究区等区域。最特别的一点是,乒博馆由国际馆和中国馆两部分组成。其中,国际馆是专门从瑞士洛桑的莱蒙湖畔整体“移居”到上海的黄浦江畔来的。
今天上午,国际乒联博物馆前馆长查克·霍伊现身乒博馆,讲述国际馆从洛桑“移居”上海的过程。原国际乒联博物馆位于瑞士洛桑,始建于2003年,拥有与乒乓运动相关的各类藏品8000余件,较完整地保留了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一百多年来的实物。基于中国对世界乒乓球运动的贡献,2014年国际乒联决定将国际乒联博物馆整体搬迁至上海。
“对于国际乒联博物馆搬迁一事,当时国际乒联执委会有一次投票,结果获得全票通过。因为大家都认为,这家博物馆搬迁到上海,可能一天的访问人数就可能超过其在洛桑时一年的访问量。从弘扬乒乓文化的角度来说,上海是理想的选择。”中国乒乓球博物馆馆长、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施之皓说。
按照上海市政府“二馆合一”原则,将国际乒联博物馆和原计划建设的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整合建设。该项目由上海体育学院立项建设和运营管理,于2016年7月22日奠基。
▲第一代“大魔王”邓亚萍运动服、球拍和照片
▲王励勤的球衣
▲弄堂乒乓
据悉,乒博馆集展示收藏、教育研究、体验互动、国际交流四大功能于一体。其中,国际馆拥有总藏品8000余件,以时间脉络为顺序设有六个展区:发轫英伦、竞技风云、燃情奥运、技术演革、魅力乒乓、国际乒联名人堂。中国馆拥有总藏品3000余件,根据乒乓运动传入中国,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经历,设有四个展区:长青之基、铸就辉煌、乒乓之春、科技助势。
而对广大市民来说,无论是国际馆还是中国馆,可驻足观赏的展品还真是不少。比如,国际馆内展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乒乓球以及第一副乒乓球拍;而在中国馆内,除了邓亚萍、张怡宁、王励勤等名将的球衣,这里还展示有一些重要的乒乓赛事上中国运动员们用过的球拍、比赛球桌等珍贵物品。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佩杰介绍,新落成的乒博馆,通过丰富的乒乓藏品和更多元化的手段,践行“传播与普及乒乓文化,增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宗旨。依托国际乒联组织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科人才资源优势,今后,乒博馆将成为世界乒乓球项目智库基地、世界乒乓技术技能体验基地、国际乒乓“一带一路”文化共享基地和青少年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成为乒乓文化传播、乒乓精神弘扬的新平台。
从2018年3月31日下午1点30分起,乒博馆将免费向公众开放,参观采取免费不免票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电话(021-65506650)等多种形式预约参观,观众也可凭身份证或学生证在现场排队领票入场,乒博馆的日常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上午9点到下午17点(16点后停止检票)。
馆内今后还将不定期举办邀请世界冠军、乒乓专家学者、专业运动员等举办“我来挑战世界冠军”、“乒坛大师课”、“国球讲坛”等丰富活动,观众既能全方位体验乒乓运动的速度与活力,更有机会一睹世界乒坛名将风采,并与其“切磋技艺”。
文:首席记者 樊丽萍
图:樊丽萍、上海发布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