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扬教授生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释放学生的学习力

2018-03-30信息快讯网

钟扬教授生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释放学生的学习力-信息快讯网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去年9月25日因为车祸离开人世,怀念他的不仅仅有高校和科学界的同行,还有很多基础教育界的老师和校长们,甚至中学生和小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曾经受到过钟扬的指导。

很多人提到钟扬,都会说到,他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不仅如此,中小学邀请他去进行科普讲座或者是请他去和老师交流,他从来都是来者不拒。

去年2月,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详细阐述了他关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缘由,从中可以窥见他对教育的思考——

钟扬教授生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释放学生的学习力-信息快讯网

▲钟扬教授为小朋友们做科普。

身为一名大学教授和研究生院院长,我为什么关注基础教育?因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打通,就无法培养真正高质量的人才。

当我们读书时,大家都有着差不多相同的信念,学生的成绩25%取决于自己努力,75%取决于学校老师的教学。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不再相信那75%了,都觉得家长和课外培训才是决定孩子是否优秀的因素。

我在中科院系统和高校已经工作了32年,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都送到了这里,但是在过去那么多年,我没有感受到送到我这里的学生在沉重的负担中完善了知识结构。

恰恰相反,送到我手中的学生,他们的知识体系显得割裂,一些本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一切都使得我在思考,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一整个连贯的教育体系被割裂了,甚至连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都是割裂的。

在过去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中,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已经进入到和发达国家的教育对标的阶段了,这意味着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在改变。

近年来,教育减负的呼声很高,特别是在大城市,但是不是大城市的学生负担最重呢? 那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在上海读书时,一周上六天课,星期天还要打扫卫生,都没有觉得负担重呢? 所以减负不是笼统地说,学生的负担重,学习内容多,减少就能够解决问题了。

钟扬教授生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释放学生的学习力-信息快讯网

▲钟扬教授带领学生采集标本。

教育是要培养聪明人的。那么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聪明?

我曾经在一次教育论坛上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跟着父亲到山里去,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最聪明的老者。小孩问老者,我手掌里有一个蝴蝶,蝴蝶究竟是活是死? 老者说,蝴蝶就是你想要的样子。

其实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这个寓言有着多重含义,首先,不能预设答案;第二,压力在第三方。

究竟小孩是那只蝴蝶,我们学校是那只蝴蝶,还是我们自己就是那只蝴蝶,抑或是教育就是那只蝴蝶?

还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笼中的金丝雀。这是西方著名的隐喻。金丝雀是对瓦斯最敏感的动物。矿工下井时常常带着金丝雀的笼子,一旦金丝雀不叫,就说明瓦斯泄露了,矿工必须立即撤离。

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这些金丝雀,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外部的世界很难对我们产生什么很大的震撼,但是孩子们不一样,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大多是白纸一张。

教育的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问题,现在我们常常说,孩子很脆弱。其实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而是社会的问题最终反映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们没有那么强大的承受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很有名,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在终点取胜。教育是一场接力赛,要培养聪明人的话,需要每一棒之间都有策略,否则,一个学生从第一棒跑到最后一棒,每一棒都在冲刺。

一个孩子出生后,接受的教育可以说是一场接力赛。教育的第一棒曾经是小学教育,现在也许被提早到了学前、胎教阶段。“不输在起跑线上”很有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终点取胜。

众所周知,接力赛要获胜必须有策略,要有松有紧。而且,接力赛最好是一个教练,他会告诉你,接力赛为了整体的成功,四棒的力量会有均衡的安排。

但是,在教育的接力赛中,却是四个教练,四个指标体系,每一个教练都指挥自己这棒的运动员拼命冲刺,只为这一棒的指标达到最优。落实到每一个孩子,他一个人跑四棒,但要接受四个教练的考评,得冲刺四次。

可以说,这样是用局部的最优来替代整体的成功。我们的中学有可能特别厉害,甚至可能被评为全世界最好的第二棒。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到第三棒时,我们的“运动员”可能连棒都接不住了?

遗憾的是,我们第二棒的考评只考评第二棒,第三棒能不能接住,谁关心? 这也导致很多“运动员”到了本科开始睡大觉,因为,他的人生已经冲刺三四次了,甚至在第一棒前就开始冲刺了,还怎么持续地冲刺呢?

也有人说,孩子的学习热情在冲刺中被消耗光了,这我也不认同。因为学习的热情未必总量固定,而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就像科学早就发现,一个人的大脑容量也未必是固定的,也许可以越用越多。

但是,排除孩子个体之间的差异,仅从教育的规律来看,安排他冲刺四次,那也是错误的,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何况在冲刺的过程中,按照一般规律,我们要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势必会放弃其他的一些事。但,如果我们放弃的恰恰是下一棒最需要的,那到底该怎么办?

而且,由于我们每一棒都在冲刺,每一个局部冲刺的过程中,下一棒往往不知道上一棒用的什么策略来交棒。就像我是大学教授,我并不知道中小学送来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坦率地说,大学对于中小学的改革究竟在改些什么,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而中小学对于大学的要求,也可以说一无所知。最简单的例子,大学认为中小学有些课程内容不该减,减了以后,读大学乃至读研究生会影响他们的思维习惯。但中小学的校长可能会说,学生负担重,就该减。

如果教育在中学就结束了,情况也许没那么糟糕,但教育到研究生才结束,那就糟糕了。因为中小学根本不知道学生如果读到研究生需要什么。这也是中小学叫我去做讲座,我从来不拒绝,不遗余力地去讲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打个比方,减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权衡,如果精力时间无穷多,那根本不存在负担。但有限时间精力的情况下,减负的优先域在哪里? 比如我是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要保护一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要建。但是城市要发展,那必然要在发展和生物保护之间进行权衡并选择相对好的策略。

减负也是如此,对比知识和方法,显然是先减知识后减方法,可是从现实来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内容中,恰恰缺少科学的方法。

当我们传授知识时,老师很少告诉孩子知识发现的过程,这样,孩子们就只是死记硬背了这个知识点。但是,如果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本领,孩子自己会学到很多的知识点。到了研究生阶段,如果还没掌握科学的方法,那么孩子就需要记住无穷多的知识点。这就使我们处于两难,一方面知识点减少,学习内容就空无一物,如果增加知识点,孩子就不堪重负,如果教会他们方法,他的负担不就轻了吗?

所以,我们的减负现在陷入了怪圈,简单的减负以量为指标,可是因为质的不够,家长想提高质,只好通过其他方式,无形中又增加了量。

但是,我不认为大学教师直接参与基础教育就能解决问题。比如热火朝天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综合教育 (STEM),现有情况下,如果我参与过多,势必会增加孩子们的负担,但如果以减负为由不去做,我又于心不忍。

减负需要像转化医学一样,把高等教育和今后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转化成中小学能够实施的内容。这需要时间,需要慢慢推进。否则,如果过时的知识太多,知识点太破碎,那么,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质量,势必会增加大量的负担。任何好的实验都要以时间为代价,如果心急,那就很可能失败。

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根本上来说,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质量,释放学生的学习力。

在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有限,而各种信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们的负担为何越来越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变成了焦虑的家长,他们认为今天小孩要达到他们当年的程度,才能取得一点成绩,这无形中成为孩子负担的来源。

从表观遗传学来看,一些并非由基因控制,而是由于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以造成上一代DNA修饰上的改变,这些改变能够对下一代产生影响的痕迹。

同样,当下,在知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还用以前的方法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负担必然会加重。所以减少学习时间,提高学习质量就成了减负的精髓。

学习就像艺术,必须要有留白,可惜的是,大多数家长,包括老师都并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总是希望填满学生的时间,通过无穷无尽的操练来提升学生的成绩。

以写作为例,从我所教的学生来看,学生总体写作水平不容乐观是明显的事实。从作文写作中就可以看出当下基础教育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即便是作家,当堂写作文,也未必能写出高分作文。写作文需要深思熟虑。但是,现在我们的中小学,当堂作文的量太大,使得学生学会了一些在45分钟之内写作的套路,但却没有学会写作文的科学方法,到了真正需要写作时,没有能力完成。

在寒假里,我指导一位中学生写作。这名学生拿了他写的五篇日记来给我看,我只挑出一篇来修改。他大吃一惊,因为学校规定,他们一个假期要写10篇日记。但是我认为,连一篇都写不好,干嘛要写十篇?

我给中学生上课时也告诉他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自己的文章不改上七八遍,都不会拿给老师看。现在让他们一个寒假写七八篇作文,学生怎么会改? 只写一篇改10遍比写10篇一遍不改要强。

反观美国对小学四年级的作文要求,写作动机、方法、逻辑都包含在内,甚至还有数据事实和观点的要求。这才是写作培养的重要能力,但是这些如果要加入中小学教学,势必要减少量的要求。

因此,可以说,原先的教学要求不仅让学生的负担很重,还掩盖了落后的训练方式。

说到底,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释放学生的学习力。

孩子们的生理成熟度和100多年前不一样,社会节奏也快了,如果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还在沿用以往的模式,负担一定会重。

所以应该借减负这个机会,促进教育全面深化改革,而且减负应该是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着巨大的难题——在今天的课堂上传授昨天的知识,这能否应对明天的挑战?可以说,谁先认识到未来的教育,谁就可能抢占先机,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文: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2018年中招政策发布,政策总体平稳!今年符合本市中招报名条件学生约7.1万人,较去年少0.44万
赵立新刘敏涛之前,无数明星演过的它,有学生剧社“启蒙”之称
“扫楼”、支教、梦想书屋,从八个人的爱心小团体到开“爱心分店”,这群大学生很不同!
上海94%学生就读公办小学!家门口的好学校备受青睐
重磅!今年高考教育部最新通知:全面取消中学奥赛、“省级优秀学生”、“科技类竞赛”等5项加分项目
硅谷开办全球首家幼儿AI学校,到底是教育先锋,还是对硅谷的讥讽?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教育部发公告:坚决查处一些“山寨社团”“离岸社团”举办的所谓“国际”“全球”“大中华”赛事
五家“上海职工教育基地”揭牌,数百职工寻访工运历史遗迹
这才是有温度的教育!浙江试点小学生早上推迟半小时上学
14次自然流产后,她终于生下一4斤4两重的女婴!这是一份绝处逢生的“好孕报告”
教会孩子识别应对这件事,因为这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性格与社会认知水平
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央军委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军,认真传达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
文汇时评 | 今天,我们该如何学习钟扬
全国“两会”后上海市委中心组首次学习会,专题学习宪法!
养老不仅是养身体,更要养精神!上海406个学习点,将教育服务送到老年人家门口
406个学习点,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上海市老年教育学习点地图首发
给跪了 网曝沪一男子驾驶三轮摩托车在中环逆行
十年“对课”遗憾“下线”,当有志于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教师遇上“减负令”该何去何从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独家解读:新高考改革,最终应指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超六成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共612个!教育部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
两代大学生对话②|破解我们的困惑,致敬你们的沉潜
拥抱新时代 实现新目标 奋斗新征程 |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二场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高中“学习指导纲要”涉钓鱼岛问题答记者问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二场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天啦噜!这群上海的医学生组摇滚乐队登上央视舞台!他们把医学唱给你听
脑洞大开!上海中学学生自创虚拟现实游戏,带你体验真正的校园生活!
筑牢共同思想基础,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学习贯彻实施宪法系列述评之一
各界人士学习“时代楷模”钟扬先进事迹,“种子精神”激励更多人绽放生命精彩
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
教学生快乐,耶鲁大学2018春季全新课程成创校316年以来最热课程
优质民办初中牵手公办普通初中,杨浦区教育优质均衡又有大动作!
用“脚底板”丈量教育难题,宝山教育局大调研真抓实干
上海面向小学生的公益晚托,为因材施教打开了一扇窗
“孩子,请放下你的裤腿!”中学规定让全国家长拍手叫好!这些“小动作”危害学生的健康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