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1300万自闭症患者,康复老师不够怎么破?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新途径
虚拟现实(VR)不止带来娱乐,也可在治疗疾病领域发挥作用。今天,一场有关沉浸式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在自闭症干预应用的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自闭症辅助治疗带来的新变化,受到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科技公司的关注。
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在中国,自闭症人群约占人口总数的1%,每年新增20万病例,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300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刘靖教授谈到,自闭症是一种可以被早期识别的神经发育障碍,基于生物标记物的生物学诊断模式将有助于早期识别和诊断,为自闭症的早期干预奠定基础。
谈及具体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坦言,目前的治疗现状是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机构不少,尤其集中在学龄前。但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患者除了需要语言康复,也需要交往能力的培训,而自闭症患者的社交障碍将对他们的各类社会能力产生严重影响,自闭症患者“出不了门”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目前突出的问题是,精神科医师本就不够,对自闭症儿童社交障碍方面的训练人员、特教人员更是紧缺。”杜亚松说。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佐证了杜亚松的观察,根据该报告,在师资方面,我国实际自闭症康复老师只能覆盖1.3%的人群,剩下98.7%的人群暂无法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
研讨会上,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温洪主席、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科教处处长张勘、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均谈到,要重视新技术在孤独症治疗领域的应用。寻找“替代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虚拟现实技术是“替代人工”的热门方向。
本次研讨会上,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翟广涛教授团队和医微讯历时多年开发的沉浸式自闭症治疗系统——ITA正式面世。该系统集成了最新的微软混合现实头显、英特尔RealSense实感及人工智能分析、DELL VR ready主机等新技术,目标通过智能识别情绪及活动状况,借助身体和自然语言交互以及视觉沟通,让自闭症儿童更容易专注,并提高干预效率、减轻教师及家长负担。
“虚拟现实技术在自闭症训练治疗中有着明显优势,让儿童在虚拟现实的环境里接受训练,操作是由电脑程序完成的,大大减少了对人力的需求。”杜亚松教授介绍。
这个医工结合、产学研联动的项目始于2016年。上海交大翟广涛教授介绍,虚拟现实技术近年来的发展为实现儿童孤独谱系障碍提供了新的机遇,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特点为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而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孤独谱系障碍患者的基本症状可归纳为在社交、互动及想象力方面的欠缺。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恰好与之对应,因此非常适于用于儿童孤独谱系障碍的辅助治疗。
目前,该治疗系统已在上海普陀区展翼儿童培智服务中心、五彩鹿上海校区、上海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舟山市彩虹堂特殊儿童关爱中心等机构试用。该系统经过1000人次以上的干预实验,在前期小规模的开放测试中,每周都有十几个家长带孩子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VR体验室,他们有的乘坐高铁从浙江等地过来,几小时的路程,就为了体验30分钟左右,这是一个涵盖认知到交互的训练模块。
下一步,专家还将就常用孤独症训练方法与沉浸式体验训练方法在训练技术上的差异、患者在认知、行为和社交上的变化等进行跟踪观察,服务于该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另外,为加快沉浸式治疗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化进度,让更多的机构和家庭尽早用上沉浸式孤独症治疗系统,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培训交流中心华东公益基地、上海医微讯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发起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众爱医微讯自闭症专项基金(筹)也正式进入筹备过程。
文:唐闻佳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