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长 : 全国文化遗产家底已基本摸清,让群众“零门槛”接触
我国目前已有4246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博物馆参观者已从7亿多人次,增长到超过9亿人次。博物馆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场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升人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近来《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评分9.3分,长期居于观众最喜爱的纪录片排行榜前列;《国家宝藏》携手全国九大博物馆讲述了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春节假期的“新年俗”,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一种有效尝试和文化创新,彰显了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力,使文化遗产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激发民族精神,普及历史知识,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资源和介质。
文化遗产只有贴近百姓,走进普通市民生活,才能更好传播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诚如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总导演所言,在各博物馆挑选文物时,节目组不仅重视文物背后的传奇,还特别关注其今生的故事,我们要知道它今天还在影响一些什么人,还在发生什么,这才是真正让文物活起来。要让观众意识到,原来这些文物都活在我们身边,和今天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作用。
中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等,基本摸清了文化遗产家底,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约1.08亿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7万项、348个地方戏曲剧种、革命旧址3.3万多处、抗战文物保护单位2100多处。52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世界第二;39项遗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世界第一。
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利用开发,是时代的要求,保护是前提,利用是手段,让其活起来是真正的目的。而要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必须破除传统做法和观念,打破原来的束缚和框框,从最贴近市民生活的传播方式、最吸引市民参与的方式、入耳、入手、入脑,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所藏资源,千方百计唤醒文物的潜在功能,通过求新求变的展示,借助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去提升广大民众的文物意识和品味修养,解读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提升人们的文物意识,装点今日市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本次全国两会期间,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步入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时说,全国文化遗产家底已基本摸清,为做好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接触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王胜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