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共享:“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发展取向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关于“一带一路”城市发展新空间、文化发展新动能,因为当下全球人类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成为困惑全人类城市发展、人类社会治理的一个难点痛点。文化冲突带来城市灾难及难民潮、族群冲突、恐怖袭击等一系列现象,深深困扰着城市文明进步。
我们来自于伦敦、纽约、芝加哥、多伦多、墨尔本、莫斯科、伊斯坦布尔、首尔、香港等城市的专家学者与政府文化官员齐聚一堂,共同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健康发展问诊把脉、献计献策,既具有学术层面的研究价值,也具有现实层面的针对性意义。
人文历史是沟通交流的纽带
这几天,全世界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从白宫到故宫的中国访问之行。我们国家领袖习近平主席与夫人在昔日的紫禁城向特朗普夫妇介绍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文明。国际舆论评价说,特朗普首次访华,打出了“国事访问+”的概念。“+”是什么?现在谜底揭晓:“+”的核心元素是文化。
从特朗普车队驶进故宫西华门那一刻起,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与中美关系有了直接关联。特定的时间、特殊的安排,有了特别的期待。也因主人和客人的分量举足轻重——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深刻影响着国际发展方向。
在故宫太中保三殿的保和殿一侧,听闻这里曾是古时科举考试最高等级的考场,特朗普饶有兴致,询问中国历史上功绩卓著皇帝有哪些。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细数他们的历史功勋,习近平说,汉武帝、唐太宗等,也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拓者、推动者。
每一座宫殿建筑朱漆大门、院落桥梁、青砖黄瓦、宫廷陈设、梁枋彩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符号、文化内涵。“伟大的国家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漫步故宫,特朗普不止一次赞叹中国蔚为壮观、源远流长的文化。《梨园春苗》、《美猴王》、《贵妃醉酒》,畅音阁三场京剧表演,选了国粹中的精彩唱段,特朗普夫妇看得兴致勃勃。
特朗普从白宫到故宫的访华行程之所以引发全球关注,其中吸睛之处就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与只有24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从特朗普让外孙女秀中文才艺等一系列的表现来看,作为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魅力所感染,让西方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我个人认为,故宫之行,通过北京这座著名紫禁城的深厚人文沉淀,让特朗普具象地体味了中华文化五个字的精髓:一是善,内心善良、与人为善;二是和,圣人为能和、和解归和平;三是安,安心安定、安稳安全;四是合,志同道合、合情合理;五是赢,危机意识、合作共赢。
城市本质上是文化磁体与容器
特朗普故宫之行,文化成为中美这两个世界大国元首外交的纽带,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得到充分彰显。据城市学家研究,城市文化具有一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独特性,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独特的城市文化才更具吸引力;二是差异性,任何一座城市的诞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这就形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与色调;三是集聚性,城市文明体现人类的社会属性与群体智慧,城市文化在形成伊始就带有一定的群体性质,体现出这座城市主要集聚群体的鲜明特征。
以此关联下去,四是辐射性,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具有综合影响力、发展带动力,通过能量集聚向四周外溢发散自身影响力;五是开放性,城市人口、资金、商品在不同城市以及城乡间不断流动,使得城市公共品扩散、传递、共享,在这种开放互动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六是兼容性,这是城市文化时空发展的必然产物,即不能太固守原有的心理防线,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理念新事物,也就是我们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举例来说,就像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纽约时代广场,色彩绚烂的霓虹灯和街头艺人,随时播放着新闻、歌曲与电视节目的超大屏幕,足以震撼每个人的眼球,成为纽约的标志,映射出曼哈顿强烈的都市特征。
法国巴黎街景,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比如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卢浮宫、凡尔赛宫等,漫游这座素有“花都”美称的世界十大名城之一,其历史文化魅力让人们沉浸其间流连忘返。
前不久非常流行的一个土耳其形象宣传片,点击率非常之高,为什么?它以一首真实地反映土耳其精神的音乐为背景,将黑海的狂涛、朝圣的穆斯林、少年的双眼、蓝色爱琴海边垂钓的永恒瞬间、鸽子掠过卡波多西亚天空的奇迹、热气球之旅等元素串联在一起,展示了连接欧亚大陆、地跨两大洲的国际大都市伊斯坦布尔的独特魅力,以土耳其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吸引了世界的眼光。
所以我们说,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剧场,而艺术、政治、教育,商业等,都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戏剧更具有影响,精心设计的舞台能够尽可能地突出演员们的表演和演出效果”。从空间维度上看,城市是由恒久的意义和永恒目的生发的强烈磁力线而形成的文化磁场,城市就是文化磁体。
著名的社会哲学家芒福德从时间维度看城市,着眼点在于城市的特殊功能,即城市的文化贮存、孕育和传承功能。芒福德认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不断扩大交往和共同活动,城市各种文化彼此融合,相互碰撞,并且在冲突和碰撞中不断地被选择、提升和更新,进而冷却和沉淀与传承,城市成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文化容器。
所谓文化,人化化人,说白了就是我们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即怎么活着。所以一座城市的文化,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让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或者来到这座城市的人,能够细细体味和精准认知。比如在巴黎,巴黎人既珍视上千年的城堡和教堂,又乐于接受工业化时代的埃菲尔铁塔,同时也痴迷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城市底层社会的小书摊。
比如像台湾的文化人龙应台,她在文章里评价香港,认为香港有很长的海岸线,但它并没有真正的滨海文化。那样璀璨的维多利亚海港,没有一个地方是你可以和三五好友坐在星空下,傍着海浪海风吃饭饮酒、唱歌谈心、痴迷逗留一整晚的。在她看来,香港是个没有闲人、“请勿逗留”的城市。
从学术视角观察,城市的价值观、历史文化、城市精神、民俗风情等,是塑造城市外在形象的客观载体;市民素质、民风民俗及城市精神等三个类别,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凝聚着城市的思想精髓。正是这种硬件设施与软件精神的结合,使城市成为人们可感受温度、寄托情感、愉快生活的诺亚方舟。
城市成为文化冲突的剧场
不幸的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在人类面临的问题是,作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城市并不是那么美好,一系列文化冲突事件在世界各地不少城市频频发生,造成人间悲剧,令人们无比困惑与焦虑。
几天前,巴黎郊区就发生了一件文化冲突事件,引起世界的关注。法国巴黎官员和巴黎郊区的居民试图阻止穆斯林占领街道祈祷,以免造成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该要求立即遭到了穆斯林社区的强烈反对,同时族群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紧张。巴黎郊区的克利希镇共有5.2万居民,其中不少是穆斯林和新移民。当地一家清真寺因占用政府用地,遭镇政府下令关闭,并计划改建为多媒体图书馆,引起穆斯林居民不满。穆斯林群体每周五都会在未向政府申请的情况下私自占领大片街道祈祷,以示抗议。克里希镇长官带着100多名反对者,举着“停止非法占街祈祷”的横幅,在街头发出呼声,引发文化冲突事端。
事实上,从城市演进过程中,文化冲突是一个伴随着城市成长的命题。这种文化的冲突,具体表现在:第一方面是具有普遍性,不同性质的分化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基因,因此在传播、交流过程中的冲突具有普遍性,比如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群体之间是难以趋同的,有时可能还会产生一种误读,这在传播交流中就会反映出表达上的冲突。第二方面是具有时代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变更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文化一直处在发展、创新的进程当中,变化发展非常之快。
文化冲突的第三方面是具有民族性,由于城市集聚主体的民族特征,城市中同时存在着城市民族主文化和城市民族亚文化,哪个民族为主,在这个城市就代表它的文化,比如像伊斯坦布尔肯定是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这就带有主文化和亚文化特征。第四方面是具有区域性,文化的产生是以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为基础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刺激和作用,造成了人们对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与看法,源自于一代一代人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为基础,形成文化差异性的生命基因。
文化冲突的基本特征,某种程度上还会表现为对相同情形的认知上的不同立场与观点。比如像不久前美国拉斯维加斯曼德勒湾酒店赌场一个场外的音乐节发生枪击暴行,也是一起典型“独狼”事件。对这起美国最为惨烈大规模袭击,美国舆论并没有将64岁白人枪手史蒂芬·帕多克视为恐怖份子,只是陈诉事实经过,至多分析他可能精神方面发生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凡是由白人“独狼”造成的袭击事件,一般不轻易界定为恐怖主义,或者要千方百计论证是受了极端伊斯兰主义网络的影响。这成为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说明在如何认知文化冲突上有更深变量。
城市文化融合与人类共享
文化冲突给城市造成的悲剧自然带来一个问题:城市到底应该是文化冲突的舞台,还是文化融合的剧场?人类在城市文化行为上到底应该取怎样的价值选项?中国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倡议,对世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生活的剧场、心灵的家园。城市文化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复杂生态系统,在传播过程中不用文化系统或文化圈之前,就经历相互交流、碰撞、吸收、调整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文化适应。城市文化分化,就是原有城市文化系统中会分化出新的独立文化系统,常由文化冲突而产生。通过文化采借即对外来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的借用,加之文化涵化即通过文化接触实现文化融合、文化交流,促进城市的文化积累与整合。这样,城市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适应发展,文化生态实现自我进化,表现为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批判性选择、借鉴、吸收与融合。
从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构造与平衡协调发展看,人类应当大力促动城市文化的融合,让城市成为文化包容与共享的载体平台。比如香港城市文化,就是一个文化融合成功案例,因为它融汇东西方文化,各种文化包容发展的文化。再比如上海的“海派文化”,其实质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精义所在是文化融合。
那么,如何来推动促进文化融合?我个人认为,就像今天这个论坛主题一样,“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共商共建共享,城市文化融合应当秉持这一理念,走共商共建共享的融合发展之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引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谋求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一体化发展,而这种影响和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那些在全球化网络中居枢纽节点地位、具资源配置功能的世界城市产生的。世界城市是吸引人才和创意、产生创新和创造财富的重要中心,对经济和文化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经济全球化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射,世界城市的发展也始终与全球化的流变以及实现路径紧密相连。
本质上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优秀的城市文化能够优化配置各种城市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文化力。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力,也就是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世界城市建设可以跨越经济增长阶段,但不能跨越文化的培育和塑造,文化在世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独特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无论从范围、强度、速度,还是从多样性、包容性、共享性等各方面来说,都远远超过以前的规模,但同时关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负面社会效应、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都市文化与社区文化草根文化的博弈、世界城市闪耀的全球化光环与区域及城市层面的深层次矛盾等日益凸显。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要力求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这“五通”里最为关键的要素是民心相通,这就要发挥文化的力量,作出我们文化人的贡献。
“一带一路”将丝路沿线各国城市相连接,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为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搭起桥梁。现在人类社会治理出现逆全球化思潮,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主要原因就是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也就是价值观冲突,无非是我们如何看世界的变化以及自己如何活着。事实上,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研究表明,现在世界城市化率达到54%上下,在未来可能会达到66%左右,还有很多人会进入城市化浪潮。那么,世界城市之间人口流、资金流、财富流可能是交融集聚,所以人类的选项是文化冲突还是文化融合呢?“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中国理念:世界城市文化应当是共商共建共享,走融合发展之路。
世界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哪里?我个人研究所得:传承体现独特性,注重各自文化存续凸显个性特色;多元体现兼容性,尊重不同文化实现互鉴共荣;包容体现开放性,以博大胸怀海纳百川;可读体现人文性,细节精妙让人接受体味认知;温暖体现共享性,人文魅力温馨浪漫美好享受。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前不久胜利召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新征程。聚焦未来美好生活,十九大对文化建设提出明确目标,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瞄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运用城市文化的力量建设一个大同世界,这必将为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城市以及相关联的世界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新动能,开拓新空间。
“一带一路”城市文化发展取向,应当是融合与共享,在共商共建共享中实现城市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有鉴于此,我对香港荣念曾老师关于成立世界城市文化发展智库的倡议完全认同,感到非常有远见,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可以在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平台上,再嫁接上海、深圳、香港、台北四城城市文化论坛,进一步聚合研究力量,围绕世界城市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热点难点痛点议题进行交流、深入探讨、广泛传播,为人类社会治理与城市健康发展提供思考和建议,贡献我们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才华。
谢谢大家!
(作者何建华,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此文系于2017年11月12日上午在以“一带一路:城市发展新空间 文化发展新动力”为主题的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论坛(2017)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