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在沪首发,用好“劳模精神”的“金矿”,培育“大国工匠”
“我今年88岁了。说起我吴佩芳,说起当年办建襄民办小学的事,大家总和‘鸡毛飞上天’这句话连在一起。他们觉得三个文化不高、又没有读过师范的家庭妇女怎么能把学校办起来呢?后来,我们不仅把学校办起来了,还办成了上海市教育质量先进的小学——鸡毛真的飞上天了!”翻开《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这本书,眼前仿佛呈现出一个个上海劳模和蔼的面容,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的工作、成长历程,劳模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
今天,“劳模精神与新时代同行”座谈会在上海报业集团召开,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劳模文化育人团队联合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劳动模范协会共同编撰的《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在会上首发。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劳模精神是一座“金矿”,认识劳模精神的现代意义和育人价值,是传播社会正能量、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
“劳模精神”是一座“金矿”
“我的昨天很简单,在工作岗位上为顾客服务,为百姓做点事,平平凡凡一晃就是42年;我的今天很开心,10年前退休后仍被百联集团返聘,如今在我的劳模工作室里有71位徒弟,我们都在为企业的发展努力;我的明天更辉煌,几十年的积累让我感到,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劳模精神结合好、传承好,一起努力实现中国梦。”全国人大代表、劳模陶依嘉用这样简单的语言总结着几十年来的工作心得,令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们动容。
上海是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发祥地,这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劳模的突出贡献。有统计显示,眼下,上海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劳动模范约有一万六千人,其中三分之一超过80岁。劳模精神是一座“金矿”,如何保存劳模精神的珍贵资料、传承劳模精神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为进一步挖掘和留存上海劳模史料,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上海工人阶级和劳动模范树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劳模文化育人团队联合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协会,历经四年,共同编撰了《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该书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原滋原味地记录了申城不同时期、各条战线的44位代表性劳模成长、奋斗、奉献历程,成为劳模文化育人的又一鲜活教材。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莫负春表示,用口述实录记录劳模精神,技能保留当年的历史,甚至还能保留着劳模的语言习惯,是传承劳模精神的载体。他认为,劳模精神在当下也有重要意义,劳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劳模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巨大的社会正能量。
在市总工会原巡视员杜仁伟看来,劳模的口述实录还具有史料意义,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城市的发展进程。他曾提议建设劳模资料库,使其成为上海的文化标识。
传承劳模精神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抓手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如何更好地发挥劳模精神的育人价值?近年来,沪上各个学校都启动了“劳模精神进校园”相关活动,这是引导学生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重要抓手。
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建校58年来涌现出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130多位劳模校友,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劳模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传统和宝贵育人资源。
学校党委书记宋宝儒介绍说,学校从教材、课程、师资三方面着手,探索劳模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途径,开设的《工匠中国》课程,成为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之一。同时,学校还注重凝练学校劳模文化育人品牌,建设了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成为劳模育人现场教学的基地,目前该馆已接待了一万多名参观者。
值得一提的是,二工大还组织了近百名师生面对面采访劳模校友,编辑出版了《道德文章——劳模校友辑录》和《走近劳模——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卓越的奥秘》等校本教材。16级材料化学专业的曹立成也参与了采访劳模校友的过程,这不仅使他加深了对劳模的认知和认同,感受到了劳模精神的伟大,更坚定了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劳模们不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下都恩那个做到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让我们心生佩服。他们有的还将自己的劳动所得捐赠给社会和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打动了我。”作为学习委员的曹立成将劳模精神内化为行为指南,如今哪位同学在学生上需要帮助,他都毫不犹豫第一个冲锋在前。“作为青年大学生,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劳模为榜样,传承好劳模精神,在中国梦的实践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表示,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也要看到,传承劳模精神对于深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要将《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作为重要学习材料,组织各个学校师生共同深入学习。
文:张鹏
摄:孙中钦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