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行 | 难忘十年前“五·一二”大地震后的几个瞬间
十年前的五月十五日清早,国航飞往成都的班机起飞了。很准点,难得,可能因为我们是“五·一二”四川大地震后首班飞向灾区的客机,满载救援紧急用品。乘客也全都冲着震灾而去,起码一半为记者和医务人员,还有几位特殊人物,成为与我“不期而遇”的采访对象。空降兵某师师长坐我右边,两天后我就跟他上了安-26运输机拍摄空投实况;左边是华航老总,他赶去成都迎接台湾运来的捐赠物资,两岸间的直航也就此开启。
快到成都双流机场了,我跟空姐要几个小餐包,当作去灾区采访途中的干粮。她们二话不说,拿了一只大塑料袋把机上餐后余下的面包、黄油和果酱都放了进去,让我带给灾民,并带去她们的问候。
与以往正常采访不同,到了成都后一切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首先是车。临走前一天在清华大学为继续教育学院的企业家班讲课,一位学员说他在成都的分公司可派车送我。出了机场接上头,又捎上同机来的央视记者李小萌和摄像,我们立即加入长长的车流直奔灾区。接着几天我还借用过中移动的车、空降兵的车、军区的车,才有可能进入灾情严重的地区四处采访,有时就连摄像带设备都借用他们的。
一天早上我们赶去什邡市的鎣华,那里的磷肥企业灾情严重,化工原料泄漏,空气中弥漫着淡黄色的雾气。军队救灾中心的指挥官正焦急地发出一道道命令,要求加紧搜索前方下落不明的数百名磷矿工人,时间越来越紧迫。结束采访,回程途中遇到对面过来一列车队,估计是前往视察灾情的,我们立即调头跟上。
环保部长周生贤下了车,见到我们颇有点意外,但也立即接受采访。他强调要防止化工原料泄漏污染旁边的沱江,不能让2004年沱江污染事件再次发生。他还保证地震灾害并未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首次明确回答了国际媒体那几天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立即用手机与凤凰卫视总部连线,发出这条重要的独家新闻。
十年前灾区采访中的一个个瞬间,已成为我们永久的记忆。在绵阳,清早我走出宾馆大门,前面花园那片帐篷里好多人已经起身,他们都是来自上海的医生。问一位医生为什么晚上住帐篷而不进房子睡觉,回答是救灾最需要医生,医生必须保护好自己,住帐篷是为防余震。只是从上海舒适的家突然来到灾区,在冰凉的草坪上打地铺,难免整宵辗转难眠。天一亮他们就收拾整理,立即赶往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救人。
灾民的安危牵动人心,绵阳体育馆和体育场都成为收容安置中心,从北川撤下来的北川中学师生暂栖长虹公司总部。体育馆门口小山般堆着各地送来的救灾物资,十分充足,领取的人却不多。成群的志愿者忙着登记灾民家庭信息,身后大块的布告板上贴满了寻人条子。场内挤满了打地铺的老老小小,却没有太大声响,好些人坐着躺着认真细读当天的报纸,好像要从字缝中抠出家乡和亲人的消息。
一位老人突然拖住我的手,说他是老师,常看我的节目。“两个孙子都没了,都没了,怎么办? ……”话音未断眼泪就流下来……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能把他的手握得更紧。离开体育馆时,我从志愿者桌子上取了一个红布条绑在相机上,意味着我也是一位志愿者。这时一队远道跋涉而来的灾民走进大门,一家接着一家,说是经过几天翻山越岭,满脸疲惫中夹带着宽心的神色,现在终于安全了。那天我在新闻直播的评论中特别提到灾民同样需要心理方面的帮助。
绵竹是名酒剑南春的产地,绵竹市内满街的酒香正是灾情严重的指标。在一处幼儿园废墟前,我从尘泥中捡起了一只粉红色小鞋子,还有几页老师的课堂记录,却不知它们的主人是生是死。一位《工人日报》的记者拖我去街头另一角,只见一家杂货店的主人已经在倒毁的家门口摆起摊子,售卖地下挖出的残余生活用品。一对年轻夫妻坐在地上,用锤子敲开倒塌屋子的柱梁,取出里面的每根细钢筋。我问他们在干嘛,妻子说“再建个家,日子总是要过的”,眼角似闪着泪花。再往前,路口已经有人摆起了理发摊位。“日子总是要过的”,他们同样在抗震救灾,更带出了灾后自救的生气和活力。
在绵竹遇上一支别处来的基干民兵队伍,五月正是四川收割油菜籽和麦子的时候,他们放下家中农活前来救灾。我问一位五十岁左右的中年汉子怎么想的,他嗓门不大地回答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很稳重。在都江堰一处楼房倒塌的废墟前,我见到来自河北唐山的一对叔侄。他们一听到四川大地震的消息就相约到北京,买了机票赶来灾区。那位叔叔说,三十二年前唐山大地震全国都来救灾,帮助唐山人渡过难关,“今天四川有难,我们义不容辞!”这样的唐山人不是一两个,还有整个企业全都过来的。
天气越来越热,烈日和暴雨交替,救灾官兵很是辛苦。公路边上停着上百辆旅游大巴,头尾相接起码一两公里长,车内狭小空间就是官兵临时营房。全新的野战炊事设备运到了救灾第一线,但首先要为灾民提供热饭热菜。成都太平寺机场是部队空投物资的基地,跑道旁边几张方桌就是指挥中心,也是临时用餐的地方。每有一架运输机降落停下,就有数十战士火速推去一车车物资,每堆上面都覆盖着白色的降落伞。
这些士兵都好年轻,在我眼中都还像似孩子。他们已连轴转了好几天,极度疲累。那天完成空投回航时,师长下令“睡觉”,整机官兵“刷”地一声躺倒,一个靠着一个,不一会儿就在运输机震耳轰鸣中睡着了。回北京后我听说有些救灾士兵连日泡水出现“烂裆”,顿时想到那一张张稚气的孩子脸,心都揪起来了。
救灾分秒必争,我们抢新闻也如此,成败往往就在一瞬间。那天凤凰卫视同事胡玲与我在成都会合,为了采访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灾区,早上三点多就摸黑出发,由成都赶往绵阳。经历了十二个小时的各种辛苦,终于在安置灾民的体育场内“堵”到了采访机会。但就在开始提问时,旁边的人群把我们的摄像记者越推越远。眼看采访就要中断,娇小瘦弱的胡玲一手把话筒塞到我手里,另一手抢过摄像机自己继续拍摄,镜头中的画面很快恢复稳定。总书记谈到灾情和救灾部署时,还特别通过我们向香港同胞表示衷心谢意,“请大家相信,我们会努力把抗震救灾工作做好”。
十年过去了,又到了收获油菜籽的时候,似乎又听见当年“四川挺住,中国雄起”的声音。难忘啊!
作者:曹景行 编辑:谢娟 责任编辑:舒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