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

2018-05-10信息快讯网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信息快讯网

凝重的背影,鲜活的生命。身着雨衣的军人站在峭壁上,挺立成山,坚定地伸出双手,托举起危难中的生命。

永恒的瞬间,无声的历史。一图胜千言,传递着中国军民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最可贵的信心、力量和尊严。

当时,军事摄影工作者刘应华这幅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作品,迅速占据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版面,成为那场灾难中最具代表性的图片之一。“2008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摄影报道金奖、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金质收藏作品……这幅作品先后获得国内新闻摄影重要奖项20余项。2010年,荣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成为人类抗灾史上的共同记忆。

一段记忆,一篇史诗。经典之作,历久弥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来临之际,记者来到照片拍摄地,走近新闻当事人,推开时间的窗口,拼起历史的碎片,触摸那穿越时空的力量。

山如刀劈形成了断崖,形成了一个约60度的峭壁。

翻过悬崖,更加触目惊心:山峦移位,河流阻断,道路被撕裂,路上横竖着滚落的巨石,倒下的大树……

即使过去了10年,陈进依然难忘那生死一刻——

汶川,特大地震,空军部队立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制。5月13日清晨,1800余名空军官兵挺进重灾区。时任航空兵某团指导员的陈进,带领着60人救援先锋队,向距震中仅有10余公里的银厂沟挺进。

“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一名青年看见迎面走来军人,哭着指了指沟壑深处说:“那边还有很多人,救救他们!”

天色渐暗,余震不断。陈进把60名队员分组,轻伤员3人一组后送,重伤员5人一组后送,每一组都有1个人警戒观察。越往深处走,后送的伤员越多,先锋队的人越来越少。行至东林寺,陈进身边只有9名官兵了。

“救救我!”一名妇女蜷缩在断墙旁,灰头土脸,气息衰弱,她的脊背受了重伤,满口鲜血。官兵们急忙从废墟中扒出门板、条木、电线,做成了一副简易的担架。

头顶有飞石,脚下是沟坎。官兵们在废墟乱木丛中前进,拼尽全力保持担架平稳。此时,轻轻晃动,对于脊柱受伤的她都是折磨。

3个小时艰苦跋涉后,终于来到震出来的那道峭壁前。此时,峭壁前已聚集了近百副担架,还有上千群众。

时任某场站政治处主任唐先锋,立即指挥救灾官兵,拿起铁锹在悬崖上铲出一个个供人站立的小坑。而后官兵们分成两批,自下而上,在峭壁上依次站立,伸出双手,搭起了“生命的阶梯”。

一双手递给一双手,一步接一步,一寸连一寸。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担架上,一名伤员转移走,目光又聚焦在了下一副担架上。

就这一瞬间,随队采访的刘应华按下了快门。

道路抢修畅通前,官兵们在这条“阶梯”上守了两天两夜。守在这里,就守住了一条生命的通道。据统计,通过这条“阶梯”转移被困群众8000余人,其中伤员600余人。

直到10多天后,陈进才第一次通过电视新闻,看到了《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这张照片。那名被救出的妇女,他们当时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信息快讯网

她被救下来是奇迹,活下来更是奇迹。

2018年4月29日,在四川省彭州市中医院康复科,记者见到了王立兰。她就是照片中担架上的女子。

王立兰背后摆放着《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竖幅和横幅的照片。无论走到哪里,这照片都会摆在离她最近的地方。

2010年,在八一康复中心。病房管理要求墙面上不能挂东西,而她坚持要把照片留下。护士长拗不过她,对她说:“这是你的宝贝,你就要为了这张照片活下去!”

活下去,并不容易。

山崩地动那一刻,倒下的房梁,正好砸在王立兰的脊柱上。她想,可能就死在这里了。

绝望之际,有人大喊“有人没有!”她用尽全身力气呼救。终于,几个绿色的身影出现在她的眼前,把她抬上了担架,她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军人给自己垫上了被子。

她听到雨滴打在担架上的声音,她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似乎下一刻,自己的生命就会像雨滴落地一样戛然而止。

5月13日,王立兰被送往华西医院急救。10年间,医院成了她的家。王立兰已经先后换过10家医院。当年与她同时送往医院、同时脊柱受伤的病友已经去世。

治疗的经过是痛苦的。“我真是想死,活着好累啊!”“你看看,你说这句话,对得起照片上救你的这么多官兵吗?”又一次绝望的时候,彭州市残联领导指着照片鼓励她。

地震过去3个多月后,病房里来了一群军人。那些熟悉的面庞让她又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灾后重逢,官兵们和王立兰都泪湿双眼。从那以后,每逢过年过节,官兵们都会到病房看望、鼓励她。

王立兰给自己定的康复目标是能够生活基本自理,但她并不满足于此。

学绣十字绣,她花了半小时才绣好了第一针。由于高位截瘫,王立兰胸部以下都不能动,她用唯一能动的两根手指穿线,再用嘴把针头拉回来。手腕被刺伤、舌头被扎出血是常事。每当觉得自己挺不过去时,她就会看看照片,想一想那些救过她的人。

第一次自己洗脸、第一次自己刷牙、第一次进理发店、第一次自己用筷子吃饭……

王立兰慢慢地学会了开电动轮椅,活动范围也扩大了。医生们说:“她很健谈,是我们这里的名人,楼里的病人、医生没有人不认识她。”

采访中,王立兰一直都面带微笑。

有一次,官兵们来看她。病友说:“你看见救命恩人来,怎么还笑啊,应该哭啊。”王立兰说:“我现在活得很开心,为什么要哭?”

生命就像一朵花,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绽放。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信息快讯网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信息快讯网

何朋举笑称自己是照片里的“隐藏”人物。

他就是当时给王立兰垫被子的那个戴眼镜的年轻军人。照片定格的瞬间,他正猫着腰,驮着床板。由于摄影角度,战友们托举床板的一双双手,恰好挡住了这个有些单薄的身影。

10年前,何朋举刚从军校毕业,肩扛“一道杠”。地震发生后,他加入60人的救援队,在指导员陈进带领下进入灾区。

“当时啥也没想,只想多救一个人!再救一个!”他浑身泥浆,双脚磨出了水泡,泡在雨水中生疮发白。肩膀脱皮、磨出了茧子,手臂痛得抬不起来。

“那时候最想要的就是一双干袜子。”地震3天后,部队才吃上了热食。地震后第5天,何朋举第一次下山,到医疗队清洗脚上的疮。

脱下袜子那一刻,那双布满水泡的发肿的脚,让小护士哭了起来。

“她流着泪,帮我清洗,她把我也感动了,突然感觉到自己挺英雄的。”何朋举有些小骄傲。

何朋举更加拼命地投入到救灾中,当时一块板材滑落,在他的小腿上划出一道很深的口子。因为赶任务没能及时处理,因为过度疲劳,他病倒在抢险一线,被紧急送到彭州市人民医院。

如今,他的小腿上,仍旧留着那块伤疤。

10年过去,何朋举的肩上已经是“两杠一星”,成为了运-20飞机的系统工程师,担负着托举“鲲鹏”的神圣使命。“抗震救灾,让我懂得了军人的担当,而这一点让我扛起了今天新岗位的分量。”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信息快讯网

脱下军装后,曹平成为了彭州市市委的一名职员。

10年前,他是二级士官。照片中,他在托举担架的左上角。

曹平托举起一个个担架时,与别人的心情不同。这片灾区就是他的家乡,他不确定担架上有没有自己的亲人。

当时,他已和父母失去了联系。

军车从家门口路过,家又从视线中消失。他多想跳下车,去看看父母。可作为军人,他必须奔向任务区。雨水顺着风,吹进了曹平的眼眶。

曹平记得,真正的考验是进入灾区救援的第二天。他们继续往银厂沟行进,突发的余震引起山体滑坡,滚落的石头砸伤了一名战友的小腿。道路被封堵,只能蹚过一条河流继续走。曹平和战友们相互搭着肩过河。一股急流把一名战友冲倒,在河中漂了10多米,幸好抓住一根木头,才被战友们救起。

“真是险象环生。”一静下来,他又担心起父母来。

4天后,他从广播中得知自己家所在的镇子受灾并不严重,心中的石头才落了地。

2012年,曹平转业回到地方,走乡串户成为日常工作,他经常听到老乡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救灾的情景,感慨地说,“那些兵大都是二十来岁的娃娃啊!”

曹平静静听着,却从未提起自己当时的生死出征,只是心头漾起幸福的涟漪。

转业后,曹平一度不太适应现在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想一想救灾的日子。

他说,救灾教会自己几样东西,“比如坚韧和耐心”。遇到群众有情绪,他会认真倾听,耐心解释,时不时还会用抗震救灾精神鼓励群众,“地震这么苦都过来了,现在这点苦还怕迈不过去?”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信息快讯网

虽然是一线救灾的指挥员,陈进却没有出现在这张照片里,记录他的影像也不多。

然而,对于60名官兵来说,他胸口挂的“红口哨”是救灾任务前期醒目的指引。

救灾出发前一天,陈进在师篮球比赛中担任裁判,“红口哨”就揣在迷彩服兜里。没想到这个“红口哨”在救灾时发挥了大作用。陈进一直冲在最前面,他不时吹响“红口哨”,提醒、指示前后的救灾官兵。

“只有一个念头,向前!事实证明,我们的战士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我们的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吃苦在前!”航空兵某师政委仇超当年也在救灾一线,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让他记忆深刻。

照片之外,是一幅众志成城的大画面,身影背后还有更多身影——

5月14日凌晨,空军某工程部队抢修打通“生命通道”,地面大部队开进银厂沟。

5月19日,完成这一方向5次拉网式搜救,营救转移群众8375人,挖出幸存者39人,转移伤员758人。

5月21日,空军30名救灾勇士写下遗书,勇闯小龙潭,扫清了彭州方向最后一个救灾盲区。

让我们把镜头投向更远:抗震救灾期间,在空中,空军组织了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运、空投,源源不断地把赈灾物资送到灾区,把危重伤员抢运出来。在地面,空军救灾部队挺进都江堰、驰援汉旺镇、勇闯银厂沟,展开了生死大营救。

一张照片,一种精神。今天,照片摆在西部战区空军某师、某训练基地、某旅的军史馆当中,《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成为他们的共同荣光。

照片中的背影,有的离开了部队,有的仍奋战在练兵一线。《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成为他们的共同记忆。

如今的龙门山中、银厂沟里,老百姓安居乐业、其乐融融,校园里不时传出琅琅读书声。

“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王立兰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习主席的这段话。作为一个从灾难中走过来的人,她读出了更多……

(照片由刘应华提供)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信息快讯网

有些场景,经过时间的积淀与打磨,会闪耀出愈加夺目的光芒。

10年,时间将汶川抗震救灾凝成一本厚重的相册。1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翻开这本相册时,看到这样撼人心魄的一幕幕——

天崩地裂,汶川成了一座“孤岛”,人们陷入绝望。此时废墟之上出现了一抹橄榄绿——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带领着200名突击队员,在道路中断、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的情况下,连续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第一批进入汶川县城;

生死未卜,茂县通信中断,道路阻绝。空降兵某部15名勇士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的条件下,舍生忘死从近5000米高空一跃而下;

险象环生,重灾区龙门山镇的一处半山腰上,救援官兵用身体搭建人梯,转移伤员。几十个绿色的背影,托举起一副担架。这幅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的照片,即便是在10年后的今天看来,仍令人感动……

这场天灾,让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在这些和平年代容易被忽略的中国军人身上。镜头记录了那段悲怆的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位位平凡士兵在天崩地裂时的无私无畏,让我们看到他们在地动天惊中的英雄气概。

而在镜头之外,汶川抗震救灾中,还有千千万万我们没有看到的平凡英雄。正如《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中,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绿色背影。我们看不到他们的脸庞,更无从知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义无反顾的背影,不仅托举起伤员生命的希望,更是中华民族最坚强的脊梁。

人们也许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历史却会永远铭记他们的背影!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10年前的汶川,但不止在汶川。唐山大地震、九八抗洪、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难来临,中国军人总是逆向而行,屹立于天崩地裂之间。他们用双手扒开废墟上的乱石,用双脚踏出一条条崎岖的生命之路,用双肩扛起担架上一个个虚弱的生命。只要人民需要,他们便义无反顾。

仔细凝视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不禁让人心生感慨:这些眼神中还透着稚气的年轻士兵,昨天还是父母身边的孩子,今天,他们就成为灾区同胞坚强的依靠。他们义无反顾奔向“战场”,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如山的责任,背负起生命的希望,兑现了人民军队与养育她的人民之间的生死之约。

10年之后的今天,另一张照片同样令我们动容——

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紧紧抱住一位空军上校,双眼噙满泪水。她叫周仲菊,这位空军上校名叫唐先锋。10年前,周仲菊被埋废墟下29个小时后,被唐先锋等16名官兵救出。10年后,再见到救命恩人,周仲菊潸然泪下。

同样想见到救命恩人的,不止周仲菊一人。

也许,茫茫人海中他们难以找到当年的解放军,但其实,从开始寻找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找到了。

因为10年前的汶川抗震救灾,早已将一枚枚闪亮的八一军徽深深烙印在人民心中,早已将中国军人的舍生忘死镌刻进历史的相册。

一双双伸出的双手,完成的是一场“生命的托举”-信息快讯网

编辑:李勤余

习主席超暖举动让人感动,和代表握手用双手显爱兵情怀
纸尿布要先去污,一只袜子和一双袜子不是同类……日本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
从侠情到科幻,网文作家藤萍说:码字是一条热闹又寂寞的道路
再急也不能乱占生命通道!小长假首日交警现查占应急车道违法100起!
行走世界 | 用手吃饭是不讲卫生吗?印度人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生活仪式
上海文联主席施大畏:神话美术创作,应该画出一种生命的涌动
跑完世界上最冷酷马拉松!这个上海交大女生在一无所有的苍白之下感受生命力量的涌动
活着,也是一门专业——读周大新《天黑得很慢》
什么是海派电视剧?这是一份浦东版的《请回答1988》
钱伟长、谈家桢、苏步青、谢希德……每位院士都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全国首家研究生思政教育基地在上海揭牌。
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打通生命数据,聚焦出生缺陷,首家跨地区实验医学联合体平台在上海启动
这些情形,可能会被监委留置 | 一定之规
《上海女子图鉴》女主王真儿:若只靠一张女神脸,在上海怎么混的下去?
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导演专访 | 袁勋:电影除了是生命,更是我的信仰
上海马路40年丨霍山路:为犹太难民搭起生命方舟,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地
“5·12”汶川大地震上海救援者和当地被救者讲述——十年后,共同在上海守护生命和平安
生命若到了尽头,你会选择怎样的死?澳洲百岁老人安乐死:认真的活,有尊严的死
从632米高空俯瞰这座城市,是一种怎样的美?
伦敦“泰特现代”馆长:美术馆是一台“发动机”,我们都在路上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西藏阿里:生命禁区种出民生蔬果
这是一部大格局的《哈姆雷特》
严锋:纳博科夫是一个游戏玩家
姜文新片《邪不压正》发定档海报,上面出现了三双手,哪双属于姜文本尊?
黄莉:以生命的名义点燃生命
看“生命的禁区”瓜果飘香——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
《朗读者》牛犇: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他们给了我一双清澈的眼睛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