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崇明医联体升级为健康医联体,打通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
走进崇明区港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一楼的儿童中心,小婴儿靠在医生的怀里做着体检,大宝宝们正在游戏室里爬楼梯、识卡片;上到二楼的康复室,这里摆放着两台理疗机和三张推拿床,五六位老年患者在治疗。
记者昨天获悉,新华-崇明医联体升级健康医联体,相对于二级、三级医院以治疗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致力于关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向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少生病、不生病”的大健康目标发展。
让社区医院成慢病管理主战场
“我每周步行就能来做理疗。”钱先生就是港西镇人,因为脖颈不舒服,过去的他,只能每个月开车前往新华崇明分院的做康复治疗,但是从今年3月开始,钱先生将治疗地点,换到了港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原来,从3月12日起,一周五天,每天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康复科派了两名康复治疗师,带着设备进驻港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教。
“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的优质资源下沉,补足了我们理疗的短板,让患者们不用再跑到二级、三级医院,接受这种基础医疗服务。”港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建刚介绍,三月至今,康复科已经服务了约1500人次患者。
除了康复治疗,社区卫生中心还承担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长效管理模式。据介绍,杨建刚说,每个社区医生都有一部工作手机,里面存着他们负责的所有老人的电话,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分不同频率进行走访。
在“新华崇明模式”中,以糖尿病为试点建立病人专病医联体长效管理路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崇明分院、新华医院按照患者病症疑难程度,以80%、15%、5%比例负责,形成“倒金字塔”管理模式。
在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诊疗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力量不足、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不够,这被视作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困难所在。这时候,医联体的独特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就在昨天下午,港西镇一位七十多岁的阿婆因为“心里不舒服”来到社区医院,医生连忙为她做了心电图,传往新华医院诊断中心,不过三五分钟,结论就出来了,“疑似心肌梗塞”。阿婆被子女紧急送往新华崇明分院。
“社区医生诊断水平与三级医院确实有差距,与其重复培养医疗人才,不如将危重疾病诊断工作‘还’给三级医院。既免去了病人奔波两地重复拍片之苦,又给了他们来社区医院看病的信心。”崇明区卫生计生委主任蔡志昌说。
依托区域医疗联合体信息平台,临床检验、影像诊断和心电图诊断“三个中心”建立。崇明区18家社区服务中心除“三常规”以外的所有检验标本,每天早上八九点通过专业物流运送到设在新华崇明分院的检验中心,下午三点带着专家出具的诊断报告“返程”回复病人。
截至去年底,为社区提供诊断服务数据:放射诊疗中心23.08万人次,检验诊断中心66.40万人次,心电诊断中心18.62万人次。
健康医联体助力实现健康管理目标
86岁的王阿姨,因为曾经脑梗塞,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在港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000份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档案里,她属于三级护理人群。然而6000份医疗档案,并不都是病人。“即使是健康老人,我们也会为他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上门或在社区医院进行基础体检,根据他的身体情况,进行饮食运动的指导。”杨建刚说。
杨建刚坦言,相对于二三级医院以治疗为主,医疗只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项目之一,在以后的发展中,它将更多地向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少生病、不生病的大健康目标发展。
“一块钱的预防抵得上八到十块钱的治疗。”新华医院院长孙锟介绍,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目前正对所有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基层调查,希望对本区特色病症有所了解,通过社区宣教和走访,提高居民疾病知晓率、早期诊断率和癌变率,打通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
文:郝梦夷
编辑:沈湫莎
责编: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