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老楼“腾笼换鸟”谋布世界级金融水岸
这些天,黄浦区外滩第一立面(即靠近黄浦江立面)老大楼正抓紧进行置换工作,同时,第二立面(次近于黄浦江立面)众多老大楼的也确立了置换规划,通过“腾笼换鸟”、保护修缮,盘活空间资源,嵌入更多金融、服务元素,将历史上“东方华尔街”的地理长度进行延伸。未来,这根“金色进度条”将加快向南外滩腹地推进,形成新载体,吸引与之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外金融机构入驻发展。今天,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黄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化的上海:百年外滩•璀璨黄浦”推介活动上,黄浦区透露,正按照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要求,打造外滩滨江高端服务业创新示范区,在更高起点上谋布世界级的黄金水岸。
依据规划,外滩滨江高端服务业创新示范区,北起苏州河南岸,南至世博浦西园,沿8.3公里滨江岸线,向西侧腹地延展,面积约8平方公里,由北至南形成三段式发展格局:北段老外滩区域,通过经典老大楼置换改造和整片街坊开发建设,提供中外金融机构回归发展的多样化选择,强化外滩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和辐射力。中段南外滩区域,以金融商务功能为主,提升商务、商业、文化、旅游、休闲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形成南外滩中央活动区。南段浦西世博园区域,深化金融、文创、商贸、会展等功能复合,打造具有世博特征和上海特色的活力街区。
拥有深厚金融底蕴和创新金融基因的百年外滩,进入新时代,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之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上海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之一的外滩金融集聚带,从“新金融”为起点,以打造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作中心和金融专业服务中心为目标,大力建设新金融高地。近五年来,在政策不断迭代下,黄浦区金融服务业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去年,区金融业增加值达844.42亿元,完成总税收137.04亿元,占比21.6%。金融服务业成为区高端服务业体系的核心产业。
迄今为止,上海12家金融要素市场中,有5家落地黄浦,集聚了债券、票据、外汇、黄金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此外,区域内有持牌金融机构580余家,金融、类金融机构3000余家,初步形成了金融机构多类型、全方位、立体式的集聚。
为此,黄浦区坚持需求导向、发展导向,全面跟踪研究自贸区金融改革进程,找准切入口主动对接。目前,已实现外汇资金池及融资租赁兼营与主业相关商业保理业务试点的优先复制、同步实施。
同时,将抓住拓展开立自由贸易账户主体资格范围的试点机遇,进一步实现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为实体企业发展提供多元有效金融支撑;加强黄浦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定位,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二期建设,与更多国家和地区清算机构建立货币联动清算机制。
相关链接:百年外滩的创新金融基因
外滩,上海近代金融业发祥地。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贸易繁荣催生了金融兴盛,各国银行在这片土地上百舸争流,民族金融也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至1949年,外滩地区共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476家,成为世界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诸多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举措也大多在外滩谋划、启动和运作,书写下多个“第一”:1979年,第一家专业银行农行上海分行从位于外滩的人民银行办公地分离,迈出了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第一步;1980年后,花旗、渣打等一批外资银行相继在外滩区域设立办事处,而后升级为分行或中国区总部;1981年,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成立,第一笔国际租赁业务、第一次海外发行债券的记录就此开创;1992年,首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在外滩开业;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外滩成立……
文:顾一琼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张晓鸣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