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路上,那些曾经的场景
文/顾惟颖
以前过节和亲戚们吃饭,上了岁数的人,讲来讲去爱感慨环境的变动。席间有人赌气地说了一句: “我宁可一辈子在复兴中路住一室户,也不要去别处住豪宅。”
能一辈子住在复兴中路的人,还真是让人羡慕的。复兴中路这么多年算变化不大,它没有被过度商业化,依然保留着过往幽静、内敛的老式韵致。小时候住得离复兴公园近,于是,最初对复兴中路的印象,还是从那个法国公园 (复兴公园的原名)开始。
复兴公园对于我,就是家门口的游乐场。公园门口总是摆满地摊,我爱买一种小瓶子装的肥皂水,用个小网兜朝肥皂水里蘸一下,举到嘴边轻轻一吹,立刻能在空中吹出一串彩色肥皂泡。复兴路上人少,彩色泡泡漂浮到空中,碰到从奶酪色房子里伸出的晒竿,便称心地破了,发出轻到不能再轻的一声 “啪”。阳光好的时候,空气里仿佛有淡淡的鹅绒。
中学的时候,跨区考到了长宁,放学后坐一辆96路电车回家,路途中有一大段,电车沿着复兴中路开。那一路窗外的景象很美,梧桐与老洋房如没有尽头的古董钢琴琴键,一双看不见的手依次弹奏过去,轻柔低浅地。沿街一扇又一扇静闭的门让人看不厌。
有一处路边的大宅子,无论经过多少回,都要定睛看,那栋楼房叫黑石公寓,被视作复兴中路的地标。房子正前方有一片欧洲古典风格的露天平台,如陈旧的宫廷裙摆铺展开,连接着台阶。就在那华丽的黑石露台前,公交车、自行车来来回回,简直是两种时空里的情景。
复兴中路上有一座很旧的小型电影院——上海电影院。在过去,上海有很多这样的电影院,它们设备陈旧,规模不大,叫二轮电影院。新的电影第一轮公映轮不到它们,要等像大光明那样的头轮电影院放映一阵后,电影拷贝才拿到它们这里来放映,所以票价更便宜。念大学时认识一男孩,他家住复兴中路,经常带我去上海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后,两人相隔一米距离,漫无目的地沿了复兴路朝前走,走了半个时辰,天都黑了。有时不知不觉走进一条弄堂,站在别人家的墙脚下,借了别人家窗口的灯,彼此望着讲悄悄话,耳畔有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
现如今,还知道上海电影院的人,恐怕只能是在附近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吧。
复兴中路对于那些热衷研究上海文化的人来说,意味着很多人文意味,他们感兴趣的是在那里居住过的刘海粟、何香凝那样的名人。而对于普通的上海人,它能牵引起的,是一些属于过去的生活场景。它们与街道两旁年逾的梧桐,一并在脑海里默默泛黄,但总归是美的。
——摘自 《一个人的淮海路》
作者:陈熙涵
编辑制作:徐璐明 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照片:除注明外均由张挺摄影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