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教育学的“中国话”
新时代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须立足本国国情、世情、教情。
■扎根鲜活的教育实践
■立足本民族语言
■发挥科际整合的优势
■保持本国的教育自信
■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
话语体系是指特定场景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信息系统,包含一整套严密的词汇语法、逻辑思维、专业术语以及表达规范等。话语体系旨在帮助学术以及其他行业共同体进行信息交流和对话,促进知识的传播、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新时代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一系列有关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学术话语的统称,是对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总体特征的刻画和概说,集中反映了教育学学科建设、国家文教政策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对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的整体认知。
三个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历史阶段:一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中国教育学界迫切要求突破苏联凯洛夫教育学范式,重建教育学科。中国教育学术话语体系逐步冲破凯洛夫教育学所构建的话语体系——教育学原理、教学论、教育论、学校管理的局限。关于教育本质 (教育是否为上层建筑的争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讨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教育方针理论和实践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元教育理论的兴起,成为这一阶段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表征的重要范畴。二是,198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这一阶段,中国教育学界对工具化取向的教育现象及以升学为导向的办学方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使教育认识逐步转向对人的发展本身的关注,触动了对教育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三是本世纪后至今。在这一时期,诸多具有中国阶段教育发展特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如素质教育理论、中国教育体制理论、教育与生命和生活的关系等众多议题相继进入教育学术话语的宏阔视野中,激活和丰富了中国教育学话语思维结构。中国教育学界开始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对话,就教育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世界同仁展开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讨论,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更深层次的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纵深发展。例如 “素质教育”已成为专有名词,被译为 “Suzhi Education”,逐渐得到国际学界认同,并被收入英国教育大辞典,其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
五点政策建议
新时代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须立足本国国情、世情、教情,植根于鲜活的教育实践,要基于社会历史发展方位,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去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与国家民族复兴、社会繁荣进步以及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等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和动员中国教育学术界整体性地参与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工作。
一要扎根鲜活的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只有扎根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个人与社会、国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物质实践活动,与教育学的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相一致,才能充分揭示和反映本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独特性,才能被社会广大民众和教育学术共同体所认同。如此,教育学话语体系在解释教育运行与发展规律的逻辑中方能自洽有余,更具实践指导性和理论张力。比如上海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程中率先启动、率先探索,围绕教育治理创新、基础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及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贡献了智慧、积累了经验。来自这些生动鲜活的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完全应该成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最有价值的素材和原料。
二要立足本民族语言。尽管运用西方语言同国外同行进行教育学话语体系交流非常重要,但是中国教育学话语必然是以本民族语言来诠释有关中国教育学与个体、社会、民族、国家的发展。话语体系构建的符号系统载体是文字和语言,而运用本国文字和语言来描述某一学科话语体系是一国学科话语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话语体系的基本模式首先就意味着说和听,意味着对话和交流。
三要发挥科际整合的优势。要发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神经科学等交叉学科的优势,特别是教育与其他多学科之间的跨界生成与融合。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分类框架下, 教育学话语体系要避免简单地偏执依附于其中一方,而应明确地趋向于学科开放、科际整合、视野融合。在学科性质上,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积极主动地汲取自然科学前沿研究的有益养分,通过学科开放、科际整合与视野融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慧校园等场景中,找寻本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突破点;在脑科学与教育深度学习、ICT移动智能学习终端等领域抢夺世界教育话语体系前沿的制高点。
四要保持本国的教育自信。长期以来,在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醉心于民国初年的教育救国迷幻,动辄缅怀民国教育理想;另一种是痴迷西方欧美如今的教育理念如何先进、教育科技如何发达。这两种观点片面地忽视了本国国情世情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所必备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土壤,漠视本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在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中,呈现出失去自信力的莫名焦虑。因此,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回归本土,凝练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要立足现实,建构中国教育话语体系;要面向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五要讲好中国的教育故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尚未在本国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所彰显的本国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和道路优势还需要进一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知。因此,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对教育学话语体系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有关主客体认识发展过程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精细刻画;在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更加自觉地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获取营养、积极开展具有首创精神的教育实践、更加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诸如纽约时报的弗里德曼在蔷薇小学所发现的 “上海的秘密”、上海的数学课堂在英国伦敦所引起的瞩目等。应组织和动员中国教育学术界整体性、全方位地深度创新教育的研究范式,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构建基于证据的教育学话语体系,真正为解决全人类的教育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方案。
作者:郅庭瑾 李世奇(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编辑:单颖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