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结果出炉,“人工智能诗人”诞生
“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2018年6月13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博闻研微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承办的第三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正式发布评选结果。
2017年8月3日大赛正式启动,9月30日截稿。在短短59天的征稿期内,大赛共吸引到来自全球1600余所高校2.6万封来稿,日均来稿量400余封。大赛组委会采用独创新颖赛制“文学类比赛入围直播模式”,开创国内文学类比赛的先河。自大赛启动两个月期间,平均每天由20位初评评委从400封来稿中共同推选当日入围作品,并于当晚在微博、微信平台上进行同步刊登。
国内外高校参与量高达百所。参赛人数较多的中国高校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
国外高校参赛人数较多的有: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
55位获奖者中,新诗35人,旧体诗词20人。其中,新诗特等奖1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5名、佳作奖5名。旧体诗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新诗和旧体诗特等奖,分别由来自武汉大学火棠、华中师范大学李昊宸摘得。
人工智能碰上中华诗词,科技诠释文字之美
“雨后新芽绿未匀,空山鸟语最相亲。白云深处无人到,明月清风自在身。”——一首《雨后空山》摘得本次大赛“人工智能赛诗”环节的佳作奖。很多人会好奇,它出自谁手?答案是:“度秘为你写诗”app。
“人工智能是高科技前沿技术之一”,在现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本次大赛更是将人工智能应用在诗歌之中,为大众提供了可以创造性利用的技术工具,设立的“人工智能赛诗”特别环节,面向全体大众参与。
人工智能写诗通过百度首创的古体诗写作模型,对参赛者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深度分析、联想,强化诗歌与主题的相关性,自动学习对仗、押韵、比兴等诗歌手法,在分秒之间产生与主题相关、意境优美的诗句,用科技诠释文字之美。大赛“人工智能赛诗”环节共收到6000余封“人工智能”的来稿,最终15名“AI诗人”的“主人”斩获奖项。
独创直播赛制:阅读量近2亿
“大赛暌违两年再度回归,我们起初是有些担心的。但令我们感动的是,诗友们的热情只增不减,让我们在短时间59天内征集到了高达数万封的稿件,直播模式使大赛的评审过程公开透明,诗友们随时互动评论,大家一起读诗、讨论。”第三届全球华语短诗大赛学生团队负责人王思绮说。
9月30日,大赛海选正式结束。2.6万封参赛稿件中共入围1210首,其中新诗756首,旧体诗454封。通过每日的新媒体直播方式,这些入围的优秀作品不仅得到了充分地展示,更是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参赛者之间的交流。
海选结束后,50位初评评委又从1210首入围作品中推选出了556首优秀作品晋级至复评,其中新诗401首,旧体诗155首。
最后,由10位新诗和10位旧体诗终评评委,分别为终评作品打分。根据平均分排名,35首新诗获奖作品从232首终评作品中脱颖而出;108首旧体诗词中产生20首获奖作品。。
截止大赛结果公布前,新浪微博话题#短诗大赛#的讨论量达4万,阅读量高达1.2亿。
评委鼓励选手勇敢地成为“诗人”
“我在自己走着自己所认定的‘诗歌道路’,却又依然不敢承认自己是个‘诗人’。里尔克曾说,‘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我依然执着地继续写着,用我骨子里有的诗歌观念,用我所能创造的语言,用我喷涌的情感,用我逐渐生长的信心。诗人是一辈子的事业,我要勇敢地成为一个‘诗人’。”这是新诗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冯劲桦的感受。
“屋里应该有光——不能让它置于窗外”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赵文杰一首《别让光置于窗外》,摘得本次大赛新诗二等奖。他说:“从写诗开始,我才深刻地感受到,一首诗里也有故事,或许不止一个。我写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展示自己的情感。有关自己的,喜悦的,悲伤的,迷茫的,回忆的;有关这个时代的,我都想记录下来。一首诗里能展现不止一个故事。这个时代有那么多好故事,我们应该用诗歌把它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牙旗半卷负残阳,野望孤山拥大荒。又及春风吹树绿,几经战血覆沙黄。高天之北走铜雀,故国以南生白杨。虎骑遗痕今尚在,夜听箫管入新凉。”一首《登许都毓秀台》斩获本次短诗大赛旧体诗词特等奖。终评评委周裕锴对此点评:“诗兼唐宋格调,首尾二联有唐诗气象,颔联流水对,颈联用虚词,皆宋诗句法。颔联尤为精彩,形象对比鲜明。”本诗作者,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李昊宸向我们发来获奖感言。他谈到:“ 这一路上,我能与诗词为伴,和诗人神交,与那些有趣而高贵的灵魂不断相遇,是生活第一乐事。我把它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去雕琢、去感受,把它当作事业去做。我对诗歌始终充满敬意。”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吴强强一首《高阳台》斩获本次旧体诗词的一等奖,对此旧体诗词终评评委、北大中文系教授钱志熙点评到“甚工,得姜周遗法,记春波乍影,嫩草初芽,有味!”
来自北京大学的沈戈晖,一首《谒何栗公纪念亭》,摘得本次大赛旧体诗词三等奖——中华书局《诗词中国》丛刊栏目编辑张晓伟对此点评到:“今之学同光者多学其新奇,沈戈晖则得其沉郁苍老。十年如一日,苦心孤诣,怅触多方,岂外人所易知哉!近来又颇能取古人不可凑泊处疏其体,如朱强村晚年作词以苏济吴,由人事以进天机,进境又不止凡几矣。”
终评评委、中华诗词杂志执行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高昌谈到:“我们写诗词,不是为了标示所谓的‘能说会道’,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因为还有更多的情怀襟抱需要吟咏分享,也有更大的家国情怀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表达。我心目中的好诗词,质地如丝绸,是柔软而又温暖的。而且宽广,而且悠长,而且有包容度。葆有和修持一颗晶莹的诗心,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细致和鲜明,更加美丽和丰富。”
作者:姜澎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李雪林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