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了“学术马拉松”也能玩转“科普魔方”,上海这支出版战队告诉你科学有多美

2018-06-19信息快讯网

跑得了“学术马拉松”也能玩转“科普魔方”,上海这支出版战队告诉你科学有多美-信息快讯网

今年的伦敦国际书展上,国内首部系统论述火星的权威性科学专著 《火星科学概论》、花草科普图书《植物不简单》、亲子读本“带回家的博物馆”丛书集中亮相,吸引了海外出版商的目光,版权输出洽谈热烈。这些书都来自同一家出版机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如果说学术出版的精耕细作和“走出去”,堪称考验耐力的“马拉松”,那么深度挖掘读者求知欲、玩转“科普魔方”,就离不开编辑团队的强大创意了。

“眼下,读者对有趣有料的科普话题十分感兴趣,这种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印证了学术出版的广阔市场空间。图书不仅是一本印刷物,也是散发魔力的磁场,从图书立项、打磨、发行等每一环节出发,借力线上线下平台叠加效应传播科学魅力,更多人能领略宇宙之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科普图书编辑室副主任伍慧玲参与策划了出版社线下品牌“科教读书会”,尝试填补沪上多元阅读空间的市场空白。

跑得了“学术马拉松”也能玩转“科普魔方”,上海这支出版战队告诉你科学有多美-信息快讯网

潜心打磨《竺可桢全集》等精品丛书、举办“科教读书会”等创意体验活动……可以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打造“梦之队”传播科学之美,正是上海发力学术出版的鲜活注脚。如今,沪上正全力构筑学术出版高地,在2017年国家级评奖中,上海继续领跑划出上扬曲线——“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调整后,上海新增入选61种,项目总数达259种,占全国近10%;上海49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较上年增加53%;三年一度的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上海学术出版占得四席,明显优于上届。

敢啃“硬骨头”,编辑的成长快速又全面

蕴含丰富史料和学术价值的选题,常常令出版人“两眼放光”,但“难度系数”也很高。比如摘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上海图书奖”特等奖的24卷两千万字巨著《竺可桢全集》,光是为这一套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团队就“长跑”了近14年。

跑得了“学术马拉松”也能玩转“科普魔方”,上海这支出版战队告诉你科学有多美-信息快讯网

全集悉数收入竺可桢生前从未完整示人的日记,时间跨度长,堪称迄今国内最大规模自然科学家全集。“书中科学符号、概念公式、日常生活称谓等,随时代变迁不断变化,需编辑用心甄别。手迹辨读就更困难了,还有英、法、俄文交互使用,都要细细考证。”科学史专业博士殷晓岚入职后跟着 《竺可桢全集》项目,足足做了九年,直至全集收官。一路从当年新人“菜鸟”奋斗成长为出版社科普图书编辑室主任,殷晓岚的“进阶”之道,在沪上一批年轻有为的学术出版人中颇有代表性。

她记不清多少个日夜,和同事、专家们为了书中某个人名、地名反复推敲。翻阅前辈日记,一旦“钻”进去了就相当于“穿越”时空与伟大心灵对话。比如,1968年竺可桢已78岁,在身体日渐衰弱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去情报所查阅资料。当年12月24日的日记中记述道:“9:00乘11路电车赴东四情报所,寻常我因为怕车挤,总是坐3路公共汽车。……到沙滩下来换9路车时,我气喘不止,三分钟透不过气来,以后再不敢上11路了。换车至东四,走至情报所,则始知从昨天起阅览证又不适用,要介绍信和工作证,乃废然而返。回途9路电车也相当挤,老年人走路真不方便。”年轻编辑纷纷感叹:竺老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做到坚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跑得了“学术马拉松”也能玩转“科普魔方”,上海这支出版战队告诉你科学有多美-信息快讯网

恰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世平所言,年轻编辑只要潜心扎进原创大项目,就会得到快速全面的进步。她本人也是从1999年入职后,不怕啃硬骨头,跟着做拳头科普品牌“哲人石”。这一品牌丛书20年来出版120多个品种,是业内公认的科学人文佳作。另一套“改变世界的科学”丛书汇聚了十余人的编辑团队,从琢磨丛书呈现方式、确定框架、样稿定型,到挑选购买图片、撰写绘图说明、行文润色等细节,积累历练出一支善于“实战”的科普出版队伍。

放下“高冷”身段,激活知识版图活力

今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继续在太空、科学、自然等领域发力,《中国野生大豆图志》《极区空间物理观测与研究》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王世平说,专业出版社在学术生态系统中举足轻重,高质量学术著作的出炉,离不开对社会前沿信息和观点的敏锐捕捉,“捕”到了还要有耐心孵化思想火种,动脑筋策划科普活动,真正激活“知识版图”的活力。

跑得了“学术马拉松”也能玩转“科普魔方”,上海这支出版战队告诉你科学有多美-信息快讯网

在编辑推出图书的同时,出版社团队也琢磨着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一次次的创意体验。创办半年多的“科教读书会”正是他们的创新尝试,读书会突破以往“一人讲众人听”的传统模式,以个性化酷玩探险深入“书中妙径”。

跑得了“学术马拉松”也能玩转“科普魔方”,上海这支出版战队告诉你科学有多美-信息快讯网

比如联手上海自然博物馆“恐龙季”推广《恐龙不好玩》,小读者组成多支战队追踪恐龙生活的轨迹,将隐藏在恐龙家族背后的秘密逐一揭开。比如,古生物学家是怎样发掘、修复、装架化石的?恐龙是如何产蛋、进食、呼吸的?粪化石中蕴藏着哪些重要信息……

跑得了“学术马拉松”也能玩转“科普魔方”,上海这支出版战队告诉你科学有多美-信息快讯网

出版社还与志达书店合作开设生动的脑科学课,2017年度“中国好书”之一《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的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凡及,结合热门科幻电影娓娓道来大脑的奥秘。

伍慧玲发现,互联网时代科普传播的内在驱动力,正渗透至大众文化多个领域,科学松鼠会、果壳网、博物君的走红,让出版人不敢懈怠,也看到了更多机遇。“随着市场细分、读者受教育程度提高,越来越多人不满足于碎片化信息获取,‘有知识、没意思’的老套科普已成过去式,科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和公式,而是充满人情味与趣味性。怎么在科学出版传播上走得扎实、走出花样,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团结互信 共同发展 听习主席讲“上海精神”
集结华山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加州理工顶尖医生、学者,他们在研究什么……
我们整理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浩荡片单,赶紧圈好重点
长三角一体化 |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波:上海要主动谋划、主动作为、主动服务
“中国一半男人在吸烟”,近百企业在上海陆家嘴发出“无烟工作场所”倡议
从《急诊室故事》到全媒体科普平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努力探索医学科普之路
上海一小学生毕业前出版第六本手绘书。那些道不尽的再见,全付图文中。
上海科普集市来了,这杯“正孵化”的3D打印咖啡你喝吗?
幼儿园的孩子吃荔枝有危险?看看吃这些时令季节的水果正确的姿势有哪些?小编带你来科普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单行本出版
中科院院士蒲慕明:有些科学家会在“灰色地带”中朝“黑色”方向选择,日积月累就会出现科研不端行为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出版发行
从星光漫天的南极大陆一路走到非洲的火山平原,《自然》一次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让我们看到科学家的工作脚步
距今亿年前!中美科学家首次在缅甸发现迄今最古老蛙类琥珀化石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出版发行
一波三折的《辽史补注》出版过程
看以绘花鸟鱼虫见长的青花瓷如何表现水墨画,端午节又一科普活动搬进商场
女科学家一开口就征服全场!她在《朗读者》里说:没有你,万般精彩皆枉然!
新爸爸不会“产后抑郁”?连科学家都忽略了永久降低的生殖欲望,是爸爸为孩子做的最大牺牲
上海医生“造血制氧”援助日喀则
国际机构鼓劲中国经济好势头
100年前,一位一战战俘踏入上海,今天,他为接纳他的城市留下了百多件建筑
上海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新模式,培育一批节能服务“独角兽”企业
“创意上海”惊艳萨格勒布:向克罗地亚推介进口博览会
迄今为止进行基因测序的最古老大熊猫!中国科学家揭开2.2万年前古大熊猫线粒体基因组奥秘
上海“962120”开通后分流效应明显,中心城区120急救车反应时间降至12-13分钟,达历年最好水平
上海面向全球招募乡村振兴设计师
在这座“科学城”,发掘艺术新锐与原创
大科学装置对一座城市究竟有多重要?专家:这是世界级科学中心“聚能环”
上海科技馆原创科普展览“青出于蓝”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行走藏地50万公里,收集种子4000万颗,《新时代知识分子典型钟扬》出版
​江晓原谈科学争议:科技就是厨房里的切菜刀,可以切菜,但也能伤人
沉迷吸猫无法自拔? 神经学家给您解读猫的脑科学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客上海科普大讲坛,要将紫禁城完好无损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新时代面对面》英文版出版发行
上海出版业40年来的重要节点和动人风景,这套书里几乎都有
排队不用3小时!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普通门诊可分时段预约啦!
陕西首部历史地图集《陕西省历史地图集》出版发行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出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