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谈科学争议:科技就是厨房里的切菜刀,可以切菜,但也能伤人
近几年来,关于科学技术的争议性越来越多。有人热情赞誉科学,称它是现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也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无序、过度发展造成许多问题,比如环境、伦理等。近日,科学史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与上海浦东图书馆联合举办的“学习读书会”第五期上发表演讲,揭示了出现科学争议的深层原因。他认为,人类有可能被科技挟持,因此不能再仰视科学、盲目崇拜科学了,应该学会平视、甚至俯视科学。
为什么会出现科学争议?
江晓原首先对“科学争议”进行了定义。他认为,科学争议不是指科学发展中的内部争论,也不是指科学活动中的不端行为(不端行为当然也会造成争议), 而是专指科学应用中出现的争议。科学始终在不断发展,也总是有局限的。科学的局限性在于没有无限的精度,没有绝对的确定性,验证许多结论需要时间。另外,结论也需要证据、反例、证明、存疑。虽然科学无限趋近真实,但总有人为建构的成分,纯粹客观的科学并不存在。江晓原说,今天的科学已经告别了过去的纯真年代,如今有很多科学研究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这是科学争议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
科学争议中的三个原则:发言权、利益维度、安全问题
江晓原认为,在科学争议中有一种荒谬的逻辑,就是“只有专家才能发表意见”。当科学争议发生时,常见的一种强词夺理方式就是不讨论问题本身,而是质疑对方的发言“资格”。江晓原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认为正确的原则应该是:安全或利益被涉及的人都有发言权。江晓原的依据是,科研经费大多取自税收,来自公众纳税,因此公众有权了解争议背后的利益格局,科学家也有义务向公众交代利益格局。另外,科学有其局限性,会随时间长度增加而达到新的认识水平,因此不存在绝对安全。比如说人类刚发明农药的时候,都认为这是个好东西、是安全的,但是15年后人们才发现原来使用农药是有害的。从这个事例可以说明,科学不存在绝对客观的安全。
以全球变暖、核电废料、人工智能为例
江晓原列举一些例子来佐证他的观点。比如全球变暖及排放问题,世界主流舆论都认为全球真的在变暖,罪魁祸首在于工业排放。但真实情况是气候科学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并非精密科学。科学研究者无法准确得知古代的地球温度,也无法分离工业排放的影响,更无法推测地球未来的周期变化。一些新兴能源行业会支持“全球变暖说”,但是一些传统能源行业则会支持于此相对的“全球变冷说”。随后,江晓原又论述核电废料处理的难题,以及人工智能的近期、中期、长期威胁:人工智能的近期威胁是可能大规模失业、大规模军事化;中期则是许多科幻小说中已描述过的人工智能失控;远期最为严重,即对人类文明的终极威胁。
换一种眼光看科学
江晓原说:“人类社会可能被科技劫持,而科技是一列欲望号特快列车,没有刹车,却有加速机制。谁也不知道列车的目的地,每个人都无法下车。”江晓原认为科技竞争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类文明的劫持,是另一种军备竞赛,人类或许终将进行“裁科谈判”。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情况,人们不能再仰视科学、盲目崇拜科学了,而是应该习惯平视科学,必要的时候可以俯视科学。他说,人类不是为了科学而存在的,科学就是厨房里的切菜刀,可以切菜,但也可以伤人。
编辑制作: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