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路上有许多风格各异的老建筑。图为乍浦路260号的景林庐。袁婧 摄影
【马路往事 |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起点就在这里】
汪亚尘
民国二年(1913年)春季起,我每天到乌始光家里补习英文,晚间在四川路青年会夜馆念书。这一年冬月,有一天早晨,在始光家里遇见了刘季芳(就是后来的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季芳和始光,都是周湘背景传习所的画友。从那天起,还合了丁悚、夏剑康、杨柳桥等五六人,想筹备一个图画学校!那时候,季芳比我小二岁,始光比我大九岁,始光在上海住得久,普通的英语很能对付,所以比我们的经验都丰富些。我见到刘季芳那一天中午,始光请客,邀季芳与我三个人到乍浦路日本人开的西洋料理店“宝亭”午餐。正在进餐,从窗门中望出去看见对过墙上有一张招租字条,那幢半中半西式的屋子又紧闭着,知道是出租,餐后打听房价不贵,就由始光去赁定那间屋子,试办学校的起点,也就在那个场所。
“上海图画美术院”,是最初的定名,还兼办临摹稿本的图画函授学校。最初人数寥寥,继续二年间,也不过二十余人。那时候,要在上海社会树起美术学校的招牌,确难号召,而且有许多连自己都还弄不清,练习造型艺术从何处入手?可说茫然不知。不过那时图画美术院里几个年轻小伙子,确抱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主义,耐心干去。这一点,我个人便觉得勇气直冲。
——摘自汪亚尘《四十自述》
【马路往事 | 都是《满园春色》惹的祸】
周柏春
我们剧团演出滑稽大戏《满园春色》时,场场爆满,连演不衰。据场记统计,整台戏共有300多处笑料。每当演到这些笑料处,观众必然开怀大笑。第一次演出该剧是在1963年,第二次重排该剧是在1978年年底(重新组建上海滑稽剧团后的第一次演出)。
我记得当时在虹口区的解放剧场公演,海报一经登出,上海轰动了,多年未看到滑稽戏的忠实的观众们纷纷赶到剧场买票。每天早上开始售票,观众们隔夜就赶到解放剧场排队。买票的队伍从剧场门口的乍浦路排起,熙熙攘攘地挤满一条街,再打弯到横马路昆山路,热闹非凡。乍浦路上唯一的一家糕团店,几天来生意火得发疯,所有的点心都一抢而空。
时值隆冬,买票的人们穿着棉袄、大衣,冻得缩颈跺脚,却是热情高涨,一个也不肯回家。在剧场的旁边有一个水果行,门口堆放着许多废弃的装水果用的竹筐,也许是天气实在太冷,有人忽然提议:“我们来烧筐取暖吧!”居然一呼百应,还真的说干就干。火点起来了,烟冒出来了,嘈声、火光、烟雾,吵得住在附近的居民没法休息,居民们与买票族起了纠纷,最终一直到警察出动维持秩序,一场风波才就此平息。唉,都是《满园春色》惹的祸!
——摘自《周柏春自述》,由周伟儿周智儿整理
乍浦路桥原名“二白渡桥”,早期是上海开埠后建造的一座浮桥。后于1927年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延续至今。
作者:钱好
编辑制作:钱好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