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生珠峰“造血制氧”,诊疗新合作助日喀则盛放“医学格桑花”

2018-06-12信息快讯网

上海医生珠峰“造血制氧”,诊疗新合作助日喀则盛放“医学格桑花”-信息快讯网

▲上海医生义诊

上海医生家国天下的情怀,在世界屋脊落地开花。近日,第三届西藏日喀则医学珠峰论坛、复旦-日喀则医学高峰论坛上传出消息,复旦大学牵头附属医院精准对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需求,诊疗合作又出新举措,包括脑科疾病诊疗中心、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中心,眼耳鼻喉科医联体、儿科远程医疗医联体、肿瘤病理分中心、肿瘤病理诊断医联体及周平红教授-大国工匠工作室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正式挂牌运行,助力该医院继成为三甲医院后实现新腾飞。

自东海之滨至珠峰北麓,3000余公里西行,一批批复旦医生支援走过这段远途,他们离家,只为让雪域高原的藏地亲人不必因疾患而远行。去年底,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获评三甲,此番诊疗合作拉开上海医生不解“藏缘”的新章。

上海医生珠峰“造血制氧”,诊疗新合作助日喀则盛放“医学格桑花”-信息快讯网

▲上海医生义诊

“把红旗插到日喀则”,医生接力推进医疗援藏

2017年7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治医师张源与上海市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的其他26位医生一起,踏上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路。他说,去祖国偏远地区做些贡献,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

与他同行的李庆忠,还有更明确的目标。两年前,他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定下了三年组团援藏工作计划,计划提出者正是上海市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研究院副院长余洪猛,李庆忠接过的是“第三棒”。

初到高原,克服高原反应是要跨过的第一道坎,不能快步走路,连爬楼也成为艰难的事,但缺氧不缺精神,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主管技师陆子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主治医师张忠伟等,入藏第一周就进入工作模式。

在上海市对口援助日喀则医疗的任务中,复旦大学牵头附属医院一茬接一茬,压茬推进,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作贡献。

2013年6月,沈辉作为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前往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担任党委书记、副院长。他发现,日喀则的胃肠病发病率相当高,当地人做胃肠镜得去拉萨甚至成都。临行前,沈辉找到中山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姚礼庆教授,姚教授说,一定要“把红旗插到日喀则”,有了这个承诺,沈辉入藏后“有了底”。

2017年7月,上海(日喀则)临床医学诊疗中心揭牌,上海八家三甲医院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签约共建,通过“以院包科”的方式,全力打造下属八个诊疗中心。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分别承担消化内镜中心和脑科中心的建设。目前,消化内镜中心已为当地培养了两位独当一面的内镜医生,脑科中心也在动脉瘤等疾病诊疗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上海医生珠峰“造血制氧”,诊疗新合作助日喀则盛放“医学格桑花”-信息快讯网

▲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

从“供氧”到“制氧”,深度智援人才科研

2014年3月,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王豆和索朗曲珍前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进修,感受着浓浓的“中山节奏”:中山医院的内镜诊疗数每年超过10万,每天早上7点半就人满为患。

在姚礼庆的带教下,王豆、索朗曲珍快速成长,回到日喀则后连续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内镜诊疗的多个“第一”。然而,消化内镜中心只有这两位医生还远远不够,第三批上海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治医师任重向母院提出,希望每半年送一个消化内科医生去上海学习。他的愿望获得中山医院领导和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的支持,“只要是日喀则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来的医生,开设绿色通道、特事特办!”

在援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期间,复旦大学充分推进由“输血供氧”向“造血制氧”的转变。

在复旦-日喀则医学高峰论坛间隙,余洪猛再次回到熟悉的眼耳鼻喉科,又查了一次房,看了一回门诊,做了一个门诊手术,还和数十位复旦医生一起进行了一场义诊,两个小时里,一边吸着氧,一边看了45个病人。

“余老师来的这一年,开展了十多项鼻科新医技手术,我已大部分掌握。”当地眼耳鼻喉科副主任格桑的言谈中难掩对“师傅”的感激。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虞剑在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期间延续脑科中心的建设。通过疑难病历讨论、与华山医院远程会诊等形式,他不断开阔当地医生的诊疗思路,还带领当地医生尝试了“从未想过敢动刀”的手术,比如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及颅眶沟通肿瘤切除术。

一家医院的技术实力不仅体现在临床,还倚靠科研。“在医学研究领域,西藏的数据很匮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治医师龙子雯在三年援藏期间担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兼医务处主任,他发现,过去30年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总计只发了60多篇中文刊物文章,而自2015年以来,全院已发表文章70多篇,如今每名援藏队员带领开展1-2个课题。

据统计,复旦的“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已在日喀则引入新技术105项,其中填补自治区空白15项,指导当地立项1个自治区重点课题、10个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们的课题希望立足本地,从高原常见病、高发病入手,为当地提供实实在在的医疗解决方案;也希望通过学术训练培养年轻医生,从而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更大成绩。”龙子雯说。

从“前台”到“后台”,助力辅助科室再进阶

在第三批“组团式”援藏期间,复旦着力疾病检验、诊断、信息化建设,让这些“后台”力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判断、更便捷的服务。

2017年11月,乔迁新址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通过了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定专家组现场评审。回想起迎接三甲“大考”,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网络中心鞠睿记忆犹新,“当时我正发着高烧,但全院300台电脑的病毒补丁还没安装完成。”就这样,忍着头痛,鞠睿和上海派来的创三甲冲刺团同事快马加鞭,反复测试,确保系统万无一失。

陆子贇在担任日喀则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期间,竭力将上海检验技术的精髓留在日喀则。以往,每个检验样本需医生手工贴标签,写信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在他的推动下,当地检验科建立了信息化系统,100份的血常规检验耗时从原先的5-6小时减至1-1.5小时,大大提升了效率,又保证了安全准确。

如今,在宽敞明亮的新日喀则人民医院,张源正在为超声科如何更好引进超声介入、儿科诊疗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奔走,陆子贇正积极联络着要送几名藏族检验科同事去上海学习PCR技术……他们说,现在大家的工作状态都实现了“上海速度”,紧凑、协同、高效。

据了解,目前,日喀则人民医院是西藏自治区单体投资最大、硬件设施最先进的医院之一,它还是西藏西部目前唯一的三甲医院,辐射日喀则市全境75万人口及周边的阿里、那曲地区。在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医学格桑花”正绽放。



作者:首席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张一然 陈文雪 冯宇嘉

图片:慕梁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设肿瘤专科医联体:“家门口”的肿瘤诊疗同样让人放心
向钟扬同志学习:榜样的种子在校园成长原创话剧《种子天堂》上海教育系统巡演活动正式启动
家庭功能失灵,政府保护这些孩子!上海出台困境儿童保护操作规程
戒烟永不言迟,看看医生有什么妙招
上海市成立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
在青藏高原上像搭乐高一样造房子!上海交通大学助力西藏日喀则地区装配式建筑技术落地
林允带货的医用面膜真的好用吗?看权威皮肤科医生来科普——
上海东方医院牵头倡议成立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
助力打造“上海版MD安德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将形成陆家嘴、张江两地协同模式,“儿童健康促进国际合作上海倡议”首发
AI不断学习,在未来是否会取代医生?AI机器人“小葛”与医学院士对话
如何防治甲沟炎?医生建议:尽可能不做美甲
他们是上海人心中最完美的“白衣天使”,市民投票评选五“十佳”活动正式启动,快来给你的医生点个赞
从《急诊室故事》到全媒体科普平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努力探索医学科普之路
“无痕医学”真来了?医生讨论的“微无创医学”如何让治疗对病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习近平古语今说谈“上合”
“有事先在村里问律师”,金山区224个村居已实现法律顾问有效覆盖
当上海交响乐团乐手遇见陕西交响乐团,这出“音乐双城记”会上演怎样的故事?
上海38个工科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单行本出版
它用100年探索了一条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商业与管理”成为上海地区惟一入选“双一流” 的经管类学科
首届全球华人城市治理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今天凌晨两点半他才下手术台,中国“最美医生”为了每个生命奋斗无悔
让幼小的生命重拾希望,让破碎的家庭听见花开……“最美医生”夏强为每一个生命奋斗无悔
“首席医生+导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青浦引进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开门诊
打开中华医学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 ——关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珍本古籍丛刊》
上海医生“造血制氧”援助日喀则
扎根远郊基层卫生一线二十载,“口碑医生”甘当群众健康守护人
上海卫生科技活动周启动!让市民切实了解前沿医学并不远,近距离领略卫生科创巨大成效
睡眠问题与七八十种疾病相关,上海首家中美合作国际睡眠诊疗中心成立
肺癌患者减少奔波,“家门口”接受规范诊疗,全国百家医院在沪发起“爱肺计划”
首个中国儿科临床规范化实践基地在日喀则挂牌,智能机器人“小白”将上海诊疗规范嵌入西藏医院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