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写诗擅算法,资深老师“崩溃”了,未来1/3的人文研究领域或不复存在

2018-06-28信息快讯网

人工智能能写诗擅算法,资深老师“崩溃”了,未来1/3的人文研究领域或不复存在-信息快讯网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去年,一个会“写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横空出世,让不少坚信“人工智能没有创造力”的人大跌眼镜。“小冰”展现出的非凡语言能力,固然来自技术加持,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的渗透和冲击。

昨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十几位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人文研究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他们坦言,由算法推动的人工智能正在对人文学科发起挑战:它颠覆了很多领域的基础研究范式,未来三分之一的人文研究领域也许会“消失”或被替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人文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格局——当人文研究迎来拐点,需要学者以更开放的心态正面回应。

以数据见长的人文学科受到“颠覆式”冲击

“系里有位研究语料库的资深教师‘崩溃’了。人工智能短短几天得出的结论,甚至比他埋首钻研了20年的学术成果更准确、更有说服力。”这场研讨会的发起者、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王峰一语道出了时下不少人文学者的学术困境。

他介绍,随着数字科技的兴起,近年来一种名为“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的学科方向在美国等多个国家兴起。这种使用计算机进行量化分析的人文研究方法,对于语言学、文献挖掘学、文学史料学等以数据见长的学科而言,挑战甚大。其中,语言学受到的冲击几乎是“颠覆式”的。

王峰坦言,过去语言学者那种皓首穷经的研究方式,与人工智能所实现的海量数据库相比全无优势。如今,大多数语言学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式因此改变,催生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不少新的学科方向。“未来,这些领域内研究者的培养和训练方式也应随之改变。”王峰认为,传统的研究能力训练仍有保留的必要,但研究者一定要转变思路和方式。

人工智能能写诗擅算法,资深老师“崩溃”了,未来1/3的人文研究领域或不复存在-信息快讯网

习以为常的文学理论和创作观念亦被动摇

人文研究受到的更根本冲击,来自传统的文学理论和创作观念的动摇。

曾经,鲜有人相信没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可以涉足创造性工作,但既能作诗又能写评论的“微软小冰”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最后一块领地被占领”的危机感。而且,当“小冰”的诗作与真正的诗人诗作同台竞技时,几乎没人能分辨出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种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模式化写作同样具有文学和美的价值。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小冰”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创作”诗歌,“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接受了超过一万次的写作训练。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但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偏好和行文技巧。反观人类的诗歌创作,其实也是在大量习得中,择取一些具有表达意义的词汇,同时遵循以往诗作的规则。

“人类独特的情感凝结在文学和艺术之中,但机器人诗人的出现令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什么是原创、什么是心灵、什么是情感,人工智能让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理论和创作观念开始变得可疑了。”有专家这样说。

人文科学要保持对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坚持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人文研究同样握有机遇。不少与会专家相信,人工智能完全可以为人文研究带来新视野,同时实现“让技术为我所用”。

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认为,人工智能在人文教育的诸多领域大有可为。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人工智能可以全面统计阅读材料的各种表现,为阅读材料的难度分级提供可量化的标准,从而为教材选文、编制课外阅读书目等教学实践提供有效帮助;在写作教学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动摘要、自动校对等技术对学生作文进行辅导,从而提升一些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写作技巧。

美学,作为一门更倾向于抽象思维的人文学科,相对而言受到人工智能冲击较小。但过去,美学讨论的终极奥义——人类为什么会产生美感、人类要形成什么样的审美经验等问题,都是以人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但现在,能制造“美”的对象除了人类之外,还有机器,那么学科形态也理所当然地要发生改变。

“人工智能对人文研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消解了一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也开辟了不少全新的研究视野。”王峰说,我们现在还无从得知,未来的人文研究会走向何处,“但我相信,倘若世界上大多数领域都将在人工智能面前‘节节败退’,只有一个领域要保持对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坚持,那就是人文科学。”


作者:朱颖婕

责任编辑:唐闻佳

从美学、人文历史到亲子讲座,听众越来越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
机器人读CT能实现吗?上海交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宣布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挖掘医疗人工智能潜能
人工智能之父迈克尔·乔丹: 人类在通往“AI”的道路上,别被“IA”截了胡
今天市委常委会研究的事项事关每个人!看看都有哪些
“16+1”合作与中东欧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约2/3的脑梗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而1/3的人的颈动脉都有斑块!这些自救方法请收好!
艺术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上海高校“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上海戏剧学院专场举行
上海医生“回炉”,惊动了教授们研究这堂课要怎么上
《唐代家具研究》填补家具断代史研究空白
跟父辈比起来,1975年以后出生的人智商更“捉急”……人类真的越来越笨了?
旧北京骑驴的人和事
谁能捧起大力神杯?快来看看人工智能100万次模拟后的答案
许映龙:最“懂”台风的人
难民问题再次成为欧盟峰会焦点
76岁上海数学特级教师研究《论语》,为72处跨篇错简、词义误解等进行修正补遗
从社区商业体升级为“生态+人文”商业体验中心,看这家滨江商业综合体如何“改头换面”
在浙江建德新安江畔签约,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浙江创新院
童世骏在华东师大2018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愿你们继续谋“成熟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
农村孩子的逆袭是这样的——四年前目标是“不挂科”,现在他们保送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有三大亮点
这家企业又领先一步,成立汽车业内首家人工智能实验室
初心在身边丨他们是谁?你身边平凡又温暖的人
重磅微视频丨“点种”的人
“小红车”转运降低儿童手术前焦虑,国际麻醉顶级期刊发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人文论文
卡夫卡究竟是怎样的人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9月17-19日在上海举行
锚定人工智能,上海靠什么培育“参天大树”
听得到权威,摸得到人文,融得进生活,上海将把西岸打造成承办全球科技峰会著名地标
与阿里金融云战略合作的它缘何入驻徐汇布局人工智能?
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人文修身行走道路陆续推出,全新终身学习“人文行走”线路扩展到上海市11个区
带上VR眼镜,让人工智能鱼带你傲游海洋
53天跨越13000公里,文化使者们的人文之旅收获满满
文汇阅读丨600万年的人类历史如何预示未来?我们与特立独行的考古学家罗伯特·凯利聊了聊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