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海如何“对标顶级”——学习贯彻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精神系列报道之四
要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必然要求上海在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对此,日前举行的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取得新突破。在专家看来,此举相当于为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竖起了一盏明灯。
创新策源力是难以复制的优势
评价一座城市的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它有没有别人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战略优势,创新策源能力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负责人庄珺副研究员告诉记者,纵观全球城市的发展,创新策源能力对于增强城市能级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以美国费城为例,宾夕法尼亚大学拥有世界顶级的细胞生产与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形成了以卡尔·朱恩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明星研发团队,由此,成为细胞治疗领域最权威的技术源头。包括诺华公司等在内,有一大批细胞治疗机构的核心技术均来源于此,费城也因此成为细胞治疗的创新策源地,其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来,上海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然而,如果对标顶级全球城市,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能级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近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如果以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硅谷作为参照(设为100分),目前上海整体科技水平得分为75.6分。此外,该研究发现,过去三年,在受调查的74个技术方向中,上海有69个(占93%)缩小了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总体处于“并跑”“跟跑”,个别方向处于“领跑”位置。
当前,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进入新阶段,而市委全会提出全面增强上海创新策源能力,可谓正当其时。庄珺说,这是对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下一步工作的进一步明确和聚焦,是对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定位关于科技创新功能的进一步明确和聚焦。
既要创造知识,也要引领产业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需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相关《意见》提出,上海要努力在四方面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也就是“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
在庄珺看来,一座城市的“创新策源能力”是否有所增强,可以围绕以下“六个力”进行观察和评价,包括在全球知识创造中的贡献力、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力、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新兴产业的发展引领力、创新创业环境的吸引力、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力。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首要是强化基础研究的厚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目前,上海张江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大科学装置获批或正加快筹建;以李政道研究所挂牌成立为标志,一批高水平创新单元日益集聚;在脑与类脑研究、人类表型组、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一批重大科学问题出现突破;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战略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加快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
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关键是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目前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0%,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必须优化机制、打通环节、消除堵点,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
作为创新策源地,不仅要在知识创造上有重大贡献,还要有能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为此,上海必须着力形成两大集群:一是战略领先的现代产业集群,特别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以及人工智能等引领潮流、也适合上海发展的新兴产业;二是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善于发现、下功夫发掘本地优秀企业,为其提供更大空间和平台,助其成长为参天大树。
“软硬兼施”提升创新综合实力
上海要全面提升创新策源力,必须选择一些重大科研和产业方向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聚焦有比较优势、长期可持续、不易被模仿的领域,久久为功。
庄珺认为,上海不仅要在前沿性原始创新与战略性关键技术上同时大力布局,更要想方设法,使二者互相推动、互相激发。比如,推动超强超快光子科学、材料基因组、微纳制造技术等,可以为能源、生物医药、信息与计算机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关键的前置性技术支撑和平台性研究方法支持;支持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与分析等学科的发展,使其与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智能城市等交叉融合;此外,磁悬浮与超级高铁、高效氢燃料电池等战略产品,需要材料、化学、信息、装备制造等多领域协同创新支撑。总体上,上述学科领域和技术方向,上海有基础也有条件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形成创新策源地。
除了打造创新“硬实力”,上海也要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创新“软实力”,包括鼓励好奇心驱动的科学探索、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和质量、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构筑全球创新网络等。只有在多维度发力,才能提升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中的话语权,从而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