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健康上海五个一级指标指数
3、健康上海客观指数相对稳定,主观指数变异较大
从主观指数和客观指数分布情况来看,客观指数相对稳定,但主观指数差异性较大。其中,客观指数的分布较为均衡,最高者(发展健康产业)与最低者(优化健康服务)净相差仅为10;但主观指数之间的变异度较大,最高者(普及健康生活)几乎是最低者(优化健康服务)的两倍;其中完善健康保障、优化健康服务和建设健康环境的主客观排序一致性较高。
图2 主客观指标指数的对比情况
4、健康上海指标维度内部发展较不平衡
在同一评估维度当中,不同指标之间也出现了发展较不平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普及健康生活和完善健康保障两个维度中。在普及健康生活维度中,健康教育指数(166.20)明显高于健康行为指数(105.41)和健康文化指数(91.98),这表明,关注健康生活普及、重视健康教育宣传,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为健康文化和健康行为的改善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在完善健康保障维度上,医疗健康指数最高(150.61),远高于制度保障(106.65)和药品保障(103.71)。这表明,目前上海在医疗健康方面的工作与努力的成效比较明显,而完善医疗制度和加大药品保障的工作难度可能相当艰巨。
图3 二级指标指数的对比情况
5、健康上海指数反映市民健康意识强,对健康服务期待高
从三级核心指标排序来看,位于前五位的依次为垃圾分类情况、健康商业医疗保险购买率、医疗救助金、健康保健的支出、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人数,位于最后五位的依次为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比率、文化休闲时间、医疗服务问题发生率、传染病死亡率、生态环境安全感。从中可以看出,在上海市民主体健康意识有明显增长(如垃圾分类情况有明显改善、商业保险的意识增强等)的同时,他们对上海健康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的建设、医疗服务问题的发生等)。
图4位前五和后五位的三级核心指标对比情况
三、健康上海指数的政策意义
1、全景展现上海健康发展水平
健康上海指数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能够呈现涉及市民健康的各方面因素,全景展现上海健康发展水平。指数围绕上海市民的健康生活而展开,不仅关注人本身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行为,而且将健康服务与保障以及更为广泛的健康环境相联系,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影响市民健康的经济社会诸因素及其影响作用的方式与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上海指数为深化健康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综合性的思路。
2、监测追踪上海健康事业产业发展
健康上海指数的构建与分析,将能够对把握上海健康事业与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着的现实“短板”并由此提出协同发展的路径提供有针对性的思路。本健康指数表明,上海在健康服务、健康保障以及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处于较高水平,显示出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健康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上海指数将有可能为构建新时代健康领域内政府与市场协同的可能方式与路径进行探索。
3、促成健康领域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
健康上海指数的构建与分析,将能够展现不同主体参与健康发展的实践状况,推动健康领域政府、企业、市民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共同治理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本健康指数表明,相较于健康服务、健康保障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健康环境的打造尚有不足,而其中症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目前健康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以及社会协同作用的发挥。由此,上海在今后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健康服务及保障的同时,还必须着力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作用发挥。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测量与综合分析,健康上海指数将有可能为健康发展大格局的形成提供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