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

2018-07-05信息快讯网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多伦路藏在一片闹市中,路口浅灰色拱形石牌坊掩在树荫下,稍不留意就能走过头。

东起四川北路,向西折北再与四川北路交汇,“L”型的多伦路像一只老电话的传声筒,挂在四方市井里。“叮咚”“叮咚”,踩着三轮单车的老伯摇着铃铛穿过。繁华都市里听见此声,竟有时空错乱的感觉。抬头看多伦路的石牌坊,“海上旧里”四个大字跃入眼帘,往里走,人文故居和文博店铺接踵而来,青鼓鼓的弹格路凝成一个个记忆的落点,摁进脚掌。路上,能够寻觅1930年代中国“左联”作家的音容,能够找到华洋交织的文化形态、经世致用的文化性情。

从印着“窦乐安路”的老路牌开始,多伦路将它的传声筒贴近了上海滩的风云变幻。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叩开名宅公寓,穿梭先生们搏击暗夜的旧时光

多伦路从头走到尾,只消十分钟。然而如果沿着历史的脉络细细品味,花上大半天也不为过。马路过去叫窦乐安路,为1911年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填河建造而成。窦乐安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他亲手所造的马路,将填满一个时代的中国的伟大故事。

靠近那些中西合璧的文化旧里,透过神秘魅人的窗格向里窥探。一时间,景象翻飞如走马灯。

首先看见的是一位蓄着胡须、着长衫的人。他径直来到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底层一间小教室,冯乃超、冯雪峰、钱杏邨、夏衍、柔石、殷夫等四十多位作家或站或坐,有人趴在窗台朝里看,有人堵着门。

“我们急于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但同时,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 ‘韧’……”鲁迅先生站在讲台上。那是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告成立。这支以鲁迅先生为旗手的左翼作家队伍和其他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们,在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战斗中发出振耳惊雷。

鲁迅回到景云里的家,夜已朦胧。先生抽开椅子,桌上堆着杂文、书信和讲稿。1927年 10月,鲁迅许广平夫妇入住景云里。在景云里的两年多时日,与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人为邻。那时,茅盾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冯雪峰编《萌芽月刊》;叶圣陶编《小说月报》,扶掖丁玲、巴金、戴望舒、沈从文、朱自清等大批文学新人;柔石与鲁迅共同创办朝花社,写出《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作家们总去多伦路四川北路路口的公啡咖啡馆聚会。鲁迅在《革命咖啡店》一文中写道:“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烁的玻璃招牌,楼上是我们今日文艺界上的名人,或则高谈、或则沉思,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腾腾的无产阶级咖啡……”躲开巡捕房“包打听”,幽静的公啡咖啡馆见证了 “左联”的酝酿、中国新文学的涌动。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左联存在的六年间不断遭到残忍镇压:李伟森、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等一批革命作家被害;大批左翼和进步书刊、书店被查禁、捣毁……然而,屠刀下的左联作家都是勇士。他们存在一日,壮大一日,以文化、科学之锋芒搏击暗夜,照亮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天空。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1930年2月16日“左联”筹备会(又称上海新文学运动讨论会)在公啡咖啡馆二楼召开 图为1995年的公啡咖啡馆

岁月更迭,作为公共租界的多伦路不断涌入各方力量,明暗交织。左联完成了历史使命,抗日战争爆发,马路一度被日军海军陆战队占领;抗战胜利后,住进了汤恩伯、白崇禧、孔祥熙等国民党大员。人们说,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数尽风雨沧桑的多伦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成为住宅区。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伦路在市井营生中褪去光芒,成了一条热闹拥挤的“马路菜场”——小贩摆摊,鸡鸭齐鸣。道路失修,夜晚人不留神,摔一跟头是常有的。盛夏忽然一场暴雨,坑坑洼洼的小马路便寸步难行。

人们发觉,曾响彻文人跫音的多伦路正蒙上风尘,为人淡忘。为了让记忆留下来,多伦路在一轮轮城市更新中,发出人文的呼唤。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夕拾钟楼(多伦路119号),楼名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位于多伦路L形的拐角点

老店铺里流连忘返,在这里找回岁月与初心

上世纪90年代初,虹口文化人率先提出以鲁迅公园为轴心,以多伦路一带名人故居、文化遗址为内涵的“雅文化圈”构想。1998年,虹口区政府对多伦路名人寓所、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保护和开发。提出的愿景,是建设集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为一体的文化名人街。

1997至1999年,时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郑时龄主持团队为多伦路进行改造设计。童年居住于此,他熟悉多伦路的肌理。他说,“建筑是一个创造人性的场所,融入文脉,而不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

1999年10月,路过四川北路的人纷纷停下脚步。透过树荫,上海市老领导汪道涵题写的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牌楼跃然眼前。往深处走,以中国传统建筑造型铸造的鸿德堂安宁伫立,法兰西新古典主义情调的汤公馆、阿拉伯风格的孔公馆等名人公馆焕发神采。老建筑松动神经,纷纷苏醒。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慢慢走,风景旧曾谙。鲁迅、叶圣陶、茅盾、郭沫若、丁玲……如果你忘了他们的样子,可以在屋檐下、树荫里见到他们活灵活现的铜像。他们无意用纪念碑式的架势横在路中间,更不会干扰视线。“L”型道路的分割点上,郑时龄团队设计的“夕拾钟楼”朗然而立。钟楼的气息,对所有追寻历史的人有着神奇的功效。人们从日常思考中解放出来,绕着多样建筑兜兜转转,无意停息。

步入“L”型道路的另一截,将看到一些有趣的店铺,比如旧书店、私人博物馆。有家专收老物件的博物馆,白色雕花石库门门楣朝向马路。人们难以列出在这儿买得到的所有老物件:月份牌、老路牌、黄铜台灯、蝴蝶缝纫机、马灯、搪瓷杯和别些种类的旧家什;人们不知应该瞻仰那堆到天花板的“三五牌”座钟,还是应该拍下那些仔细用塑料纸包着的《申报》《新闻报》《小星报》——据说那儿有三万多种、总重量超过一吨的旧报纸。让人流连的并不是物件的本身,而是那些物件所代表的历史。它们让城市的记忆一齐觉醒而把你包围起来。彩色弹珠是一代人的童年,“三大件”里有小康家庭的变迁……不只是个人往事,还有这个城市过去、现在与未来。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孔公馆(多伦路250号),建于1924年,抗战胜利后曾作孔祥熙和宋霭龄寓所,是一幢阿拉伯风格建筑

博物馆不远处有一家旧书店,爱书的人只要来过,都不会忘记它的位置。住在附近的青年,要是晚上睡不着觉出门闲逛,也许会碰见它仍亮着灯。也有专门赶来找书的学者,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翻着泛黄的书页。如果听见书店里传来“啊!”的一声,没准是有人发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宝贝书。守着16平方米书店的老店主看着来客从少年长成壮年,早已打定了主意,要陪着这些爱书人走下去。

世纪之交,多伦路上涌现的民间博物馆多达十余家:筷子馆、瓷器馆、钟表馆、石头馆……如今,那些时光筛后而留存的店铺,怀着不忘过去的初心,成为人们乐此不疲谈论的马路地标。

“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情怀融入马路,留住历史的深邃回音

吴冠中说虹口文化有着经世致用的品格。如当年鲁迅先生开创的白话文小说和杂文写作,让一代又一代人受用;刘海粟在虹口创办“上海美专”,最早把西方近代美术教育思想引入中国,如今的美术院校仍在沿用当时的写生、模特教学法;当年的左翼电影音乐《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国歌……

如今,更有红色文化、“左联”精神在人们心中接续传承。走进多伦路201弄,将看到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处——左联会址纪念馆修缮一番。一楼展厅呈现出1930年3月2日“左联”召开成立大会时的原样。那些木桌、讲台、文献和照片,无不像徽章一样昭示着革命岁月。在这里,一些退休党员、“老虹口”们组成解说团,为人们讲述红色土地上的人与事。他们当中有人深入红色故事现场走访考证、有人从浩如烟海的文字记录中发掘史料,让更多历史细节 “浮出水面”。

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有这样一句话,引自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俯瞰多伦路 寿幼森/摄

记忆的潮水继续涌流,多伦路像滩涂一样堆积着力量,吐故纳新。左联文学博物馆正在酝酿;首届鲁迅文化周计划于2018年下半年举行;围绕鲁迅、茅盾在虹口的生活工作轨迹,人们将走上“鲁迅小道”和“茅盾小道”……站在新时代,多伦路打出了三张牌: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名人文化。未来三年,虹口区将围绕“先进文化策源地”“海派文化发祥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打响文化品牌。今日愿景,是用“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情怀,为后人留存城市的文化记忆,留住历史的深邃回音。

再次描述今天的多伦路,将包含它的珍贵过去。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周末的午后,青年们三两成群走进左联会址纪念馆。当年鲁迅演讲的房间,举办着文艺沙龙。人们谈论柔石的《早春二月》改成的沪剧,讨论法文一字不识的鲁迅如何给法国送去中国文艺。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海上旧里”解说团的志愿者们带着众人沿多伦路去往四川北路、山阴路。以四川北路为中轴,从南部武进路至北部鲁迅公园,涵盖两侧支马路和旧里弄,共有57处红色文化遗址。沿途,名人旧居、红色遗迹被正式挂牌,一批具有人文印痕的里坊、建筑也将迎来新的保护修缮。

在马路、弄堂漫步,那些年热血文人们的生活与革命一一浮现。你看见他们在案前坐到天明,拼命写文译书,双眼通红;你看见他们落在巡捕房的手里,却扬起自尊的头颅。你甚至会闻到一阵凛冽的空气,听见鲁迅的声音:“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

当夜幕降临,弹格路上灯光盏盏亮起。从多伦路旧书店、文博店里走出来的人拎着袋子,揉了揉肩膀和眼睛。恍惚间,一阵匆匆脚步声传来,依稀有一个瘦长人影闪进了里弄。只见他穿着长衫,夹着烟,步履不停。在他身后,月儿高悬,一幢幢充满故事的老房子向远方伸展。

而他曾经说过的将来,就是现在。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多伦路街景 寿幼森/摄

<<相关链接

多伦街区还有哪些好去处?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老电影咖啡馆 (多伦路123号)

1908年中国第一家正规电影院在虹口建立, “老电影咖啡馆”基于这段历史开办,以放映旧电影为特色。在悠悠流动的老乐曲声中,再现往事。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多伦路27号)

由多伦路上一个室内菜场改造成的美术馆,高七层,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举办中国当代艺术的展演活动、国际当代艺术交流。

上海马路40年 | 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在弹格路上苏醒-信息快讯网

周恩来早期革命活动旧址 (永安里44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轻的共产党人在这里与国民党特务、租界统治者斗智斗勇。永安里44号为当年周恩来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时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多伦路163弄的老房子

多伦路163弄1号建筑是目前已知的多伦路上最早的住宅,典型的老上海农村传统建筑。据房主说,当多伦路还是一条小河浜时,这栋住宅就存在了,后来才慢慢有了路。

多伦路32-48号

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典雅华丽,比例匀称。屋顶坡面,铺红色瓦,屋前有100平方米花园草坪。建筑被虹口区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多伦路85号

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日本 “洋风化”时期建筑风格。既有外来建筑艺术风格,又有本土特色。复式人字形屋顶,铺着小青瓦。北立面门廊采用罗马式的券、拱及多立克式石柱。

作者:李思文

制作:王彦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拿大多伦多汽车撞行人事件已造成9人死亡
上海举行海空综合应急救援处置演练
这部50年前的“大闷片”,电影票为何在一分钟内就被抢光?
站在新起点,上海的电影人,确定了要向这样的目标奋斗
上海公立医疗机构要同比控制特需门诊服务规模,上海卫计委新要求还释放啥信号
上海高考分数明天公布!招办主任告诉你“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新专业不容错过
应勇在人民日报撰文:让乡村跟上发展步伐,成为上海亮点和底色
当漫画遇上文学,阅读习惯还将怎么变?图像小说了解一下
80年前,陕西考古“第一铲”惊醒了宝鸡斗鸡台!
点赞!20年没游过泳,这位56岁的浙大教授突然跳进了西溪……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客上海科普大讲坛,要将紫禁城完好无损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 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的经济特区
天文学家完成银河系外广义相对论的最精确验证
上海马路40年 | 乍浦路:曾经的上海第一美食街,也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第一所美术学校和第一盏电灯
上海马路40年 | 南苏州路:曾经棚户泥泞,如今在艺术中重获新生
经典文学题材与歌剧艺术结合,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首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
上海马路40年 | 淞沪路:“创新创业号”列车,出发!
网络文学一年的行业收入中,一大半因盗版流失!呵护宝贵原创力,正版化之路任重道远
上海马路40年 | 安福路:300个门牌号,每一扇门背后都是传奇
上海马路40年 | 南京东路:见证上海商业文化的风起云涌
爱因斯坦探针、引力波暴检测,继“悟空”“墨子”之后,未来五年我国空间探测将有更多“新星”,中科院启动“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吃太多、缺运动、纵容看电视……警告:祖辈带得多的孩子,未来人生患癌风险上升
299元押金终于拿回来了!摩拜单车上海开启无门槛免押金骑行服务
改革开放40年,重温那些振奋人心的经典话语(一)
崇明区拥有上海最多的影视取景地,这家机构的服务值得记一笔
信!中科院院士蒋华良: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首个中国儿科临床规范化实践基地在日喀则挂牌,智能机器人“小白”将上海诊疗规范嵌入西藏医院
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上海市强降雨消息
原创京歌《喜看今朝》新鲜出炉,展现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图景
杨燕迪: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交响曲走过了怎样的路?
1910年,日本如何吞并朝鲜半岛
国内运力最大民营运载火箭2020年首飞,可将两辆大型SUV轿车同时送入太空
京华风景线 | 北京出版集团近年来推出众多举措,擦亮“十月”文学金字招牌
人文学科终究逃不过人工智能这一巨大浪潮,人类除了正视别无退路
网络原创小说作者出现“05后”,中国网络文学成为了文化贸易的先行者和突破口
私人订制会成未来文学发展方向吗
上海马路40年| 福州路:实体书店这里最多最专业,还有老牌美食“网红”扎堆
上海马路40年| 上南路:曾经“手推火车”,如今隧道轨交网络如织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