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走转改·冲刺进口博览会② | 每天最少四个来回,“扫描”安全隐患
下午3点多,江凯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三次安全巡逻。巡逻的起点是一个设在半空中的环境监测仪,把粉尘含量和噪音分贝的数字记在小本本上之后,他便顺着脚手架搭成的逼仄楼梯爬上正在施工的二层步廊东延伸段,人工“扫描”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504米的步廊从头走到尾,没有任何遮挡,一圈来回汗如雨下。
在工地上,江凯戴的安全帽是红色的,也是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二层步廊延伸工程工地上的惟一一顶“红帽子”。自从春节前入驻工地以来,项目施工人员像流水一样来了又去,而他始终坚守在这里,“红帽子代表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怎么都不为过。”
一圈走下来,从里到外就湿透
这个步廊是连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惟一一条 “空中连廊”,一期工程350米已建成,正在施工的延伸工程西接连廊一期,东接龙湖天街商业体。项目建成后,行人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通过“空中步廊”可直接走到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和虹桥交通枢纽,大大提升了交通便利度。
经过近三个月施工,如今二层步廊东延伸段的桥梁主体结构已完成,整体看起来像一个“之”字型。就在这段504米长的“毛坯”廊道上,江凯每天至少要走上四个来回。“早上6点多、中午吃饭前、下午工人出工时、收工晚饭前四个时间段都要去做安全巡视,每次至少半小时,一天4公里路是标配。”他打趣地说,因为这工作,朋友圈的“走路大赛”他永远排名靠前。
这些年,建筑作业越来越人性化。进入7月以来,上海气温一路飙高,工人们的作业时间也被分成两段,上午从6点半工作到10点半,下午3点半以后出工,纵使如此,穿着厚厚的长裤长衫,站在没有遮挡的工地上,仍然“体验不佳”。江凯说,步廊上有很多施工作业需要使用火焰切割,实际作业温度比路面还要高出几度,35℃以上是常态,40℃以上也是家常便饭,一圈走下来,从里到外就湿透了。
越是工期紧,施工安全越不能放松
江凯的工作是安全管理。不同施工阶段,内容不尽相同。天还没有这么热的时候,项目处于下部结构施工期间,江凯必须上、下午各巡视一次施工现场,包括基坑临边洞口安全防护、基坑人员上下通道设置、动火作业的消防安全、大型机械操作、中小型机具使用、现场施工用电,等等。
如今步廊贯通了,他的安全检查工作更多了:“7月到9月是高温天,每天需要反复检查临时用电、消防安全、大型机械操作、中小型机具使用等十多项内容,确保安全生产。”虽然每次巡查的内容大同小异,但江凯不敢怠慢一次,“安全管理是动态管理,工人一直在施工操作、搬运器械,现场工况时刻发生变化,必须一直去检查”。
步廊的施工项目时间很紧,平时十个月的工作量,需要压缩在半年内完成。但江凯明白,越是工期紧,安全生产越不能放松。有时候,中午工人收工休息了,他还会再上去巡查一次,查着查着,眉头就皱起来:现场用于切割钢结构的氧气乙炔瓶,上午用完了没有入库,在烈日暴晒下,有可能引起爆炸。他立刻微信提醒班组长,排除安全隐患。
前两天,步廊落差处的楼梯刚刚搭好,直梯和扶梯却没有到位,从下往上看,就像缺了一块拼板,江凯巡查的时候觉得没防护太危险,立刻找人搬来了临时隔离栏。做这份工作,他心中的安全之弦一直绷得很紧:“安全管理是要消除隐患,把风险降到最低。”
台风来袭,他们留下照管工地
江凯是工地上为数不多的上海人之一。这位“85后”小伙子看起来很怕晒,不工作的时候总是用防晒袖把自己严密包裹起来,但在工地的四个多月,脸和脖子已经黑了几个色度,他预计自己未来三个月还会更黑点。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工程建设中,“80后”不仅是中坚力量,更是有担当的一批建设者。上周末,台风“安比”登陆上海,这个工程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撤离到安全区域,但工地不能没人照管,江凯与几位项目经理留了下来。趁着台风登陆之前,对桥面进行安全检查,加固围挡,将电缆线、电箱及一些可能会“飞起来”的轻质材料存放入库,消除隐患;台风过境之后,又雷打不动地定时上桥巡查。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他无法回家。
江凯对于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很是自豪,更期望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能被远道而来的参展者欣赏。“你看,这是步廊上的飞鸟造型,翅膀造了一半,本周另一半也将成形。你知道吗,步廊上会有七彩霓虹灯,夜景会非常好看。”站在还是“毛坯”的步廊上,他的介绍充满感情,充满憧憬,“今年11月的上海一定很美,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进口博览会参观,亲身感受一下它的精彩”。
作者:本报记者 徐晶卉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