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来临,中山医院急诊科每天超过八百人次就诊,接诊救护车六十辆次。医院“最强大脑”掐准急救“黄金时间”

2018-07-27信息快讯网

高温天来临,中山医院急诊科每天超过八百人次就诊,接诊救护车六十辆次。医院“最强大脑”掐准急救“黄金时间”-信息快讯网

▲7月19日早晨8时25分,一辆从川沙驶来的急救车停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室门口。从车停下,到车上70多岁的病人经过初步诊断后分诊到急诊内科,整个流程仅仅耗时6分钟。图/袁婧

入伏以来,沪上各大医院也进入了“战高温”状态。作为上海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之一,中山医院急诊科每天近千人次就诊。高龄就诊者、合并病症多的就诊者、疾病终末期病人……急诊室医护人员每天都面临各种挑战。在这里,急诊科就是医院“最强大脑”,协调各个科室,在“黄金时间”挽救病患的生命。入伏首日,抢救室就接诊了25名危重病人。

7分钟吃完一顿饭,只为了不耽搁“黄金30分钟”急救流程

“哪里不舒服?吃过什么药?既往的病史?……”问诊、诊断、开医嘱、送走病人、用免洗洗手液消毒,急诊内科医生邓至从早上7点半到中午12点,诊治了20多位病患,“今天人不算多,一天看50多个病人是常事。”身材娇小的邓至吃午饭也只用7分钟,但她自己并不觉得稀奇,因为急诊科病人的分秒都很珍贵,医生们早已练就特殊技能——一上午不喝水、不上厕所。

原本只有20张额定床位的抢救室早已人满为患,多加的病床和担架占满了急诊室门口的走廊和大厅。“这几天抢救室有120多位病患,最多时能攀升到140位。”已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抢救班护士单明敏很“淡定”,“我们这里都是危重病人,每个病患每天至少输液三瓶,护士每天经手的输液袋就要400多袋了。”

19日凌晨零时16分,一名年轻的男子因为持续胸痛5小时,被救护车送到中山医院急救。护士在他的床头挂上“T”字的标识,没挂号就立刻先带着小伙子,通过中山医院的“胸痛绿色通道”,验血、做心电图,15分钟后,诊断结果出来了,“还好,没有心梗和脑梗的危险。”值班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按照急诊科设计的绿色通道,疑似胸痛病患从送医急救到明确诊断不超过30分钟,大大提高了急救的成功率。该院的急诊科人流量极大,高温天气更是一天有三四十辆救护车来,高峰时可以达到五六十辆。为了方便病人,院方还简化了流程,急诊病人先就诊后付费,这一小小改变,给患者赢得了更多的生机。

急诊科的工作,唯快不破。这正是邓至当初选择急诊科的缘由:“我们这里说话做事都很有效率,送来的病人都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立刻救治,比较爽气,我觉得跟我的性格比较吻合。”

急诊室就像各个科室的“总调度”

“23床的病患有急性肾损伤,高钾,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扩张,左肾穿刺造瘘,前列腺癌术后,泌尿道出血,贫血;16床的病患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房颤,右下肢浮肿……”早晨7点半,一份86名急诊内科病患记录整整齐齐,由夜班医生交接给了白班的医护人员,大家在外区医生办公室进行早交班,然后在床旁逐一交接病人。

“急诊科总值班”李鑫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总”。李鑫的作用非同一般,“急诊病人病症复杂,我们需要协调各科医生会诊,或者协调不同的科室收治病人。”李鑫说,一忙起来,一个小时里,20多个电话中间不带歇的,还得跟各科室的医生 “吵架”。“你看,我们这里的病人大多伴有多种综合病症,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肿瘤术后病人。”邓至在抢救室一边查看病人一边介绍,这里80%以上是老年人,救治难度大,而且需要各个科室共同配合。

中山医院急诊科在新建的东院区17号楼,六层急诊大楼除了抢救室,还设有内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外科、各类检查室、输液室、留观病房、急诊外科病房等等。“这里是医院里的小医院,急诊科有时候充当医院内部总调度的功能。”在别人眼里又苦又累的急诊科工作,却令邓至感到十分骄傲。

不拒绝每一个病人,急诊科里的“老面孔”成了医院“甜蜜的负担”

在急诊科抢救室,62床的阿婆已经在这里救治了658天。“她去哪里都不放心,只认可中山医院,觉得只有这里才能保住自己的命。”陪床的家属这样说。

年过七旬的沈阿婆因为胸闷,在女儿的陪伴下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浦东新区赶到中山医院问诊。“她只有来中山医院才放心。”一同前来就诊的女儿说。

急诊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病患信任中山医院的医疗水平,成为了急诊科里的“老面孔”,也成了医院“甜蜜的负担”。

“凡是到中山医院来就诊的病人,我们从不推脱。”邓至至今还记得,去年冬天,一名外地的肝癌晚期的病人到中山医院来求诊,尽管病症过重,急诊科还是安排他入住治疗。

入伏首日,一名50几岁的男士因为胸闷、气促被送到急诊,他担心自己心梗。邓至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建议他先查血色素。结果显示血色素过低,疑似消化道出血。近日,已经康复的他还特别赶到医院来谢谢邓至的精准判断。

急诊科里,医生和护士行色匆匆。“因为人多病情重,这里工作压力大了些,但只要看到有病人从我们手中抢救过来,我们就有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邓至笑着说。


作者:陈青 张鹏 实习生 张瓅天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急诊室故事》到全媒体科普平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王韬努力探索医学科普之路
全球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手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完成
放弃海外名校博士后,中山医院心外科博士回贵州做医生,他说哪怕一辈子做“赤脚医生”也是有意义的!
生死14天,温暖54年:长海医院1964年抢救一例高危产妇,医患由此缔结跨越半世纪的特殊友谊
【暖新闻】左脚打石膏每天至少5台手术,淮安这位眼科医生霸屏朋友圈
给异地就医的患儿家庭一个就近的“临时爱心家园”,中国麦基金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创新医院公益项目
为做好防御台风“安比”卫生应急工作,上海市卫计委下发通知,开放应急救治“绿色通道”
十个月每天接送病人家属 女护士为何成了“专职司机”
一线待命车辆充足、应急保障人员24小时值班……市、区医疗急救中心全力迎战“安比”
看病就医新举措!北京大医院20%号源将留给社区医院
88岁院士夫人每天看雕像陪伴“爱人”:忘了全世界,也忘不了你
夏日走转改·冲刺进口博览会② | 每天最少四个来回,“扫描”安全隐患
玩具枪子弹射伤、铅笔扎伤、运动撞击……暑假眼科就诊峰值来临,学生占比超七成!
未来人类一天将有48小时?研究发现月球正在让每天越来越长
单日患者最高达8500多人次,儿科暑期就诊高峰来临, 院方发出错峰就诊提醒
重拳出击!扫黑除恶,上海在行动
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学生阅读面过窄现象引起评委注意。如何引导中学生阅读“无用”之书?
上海长征医院完成国际首例颈前路椎体前移,技术一次性“解放”颈胸髓
前列腺”爆发”罕见肉瘤 市一医院应用3D眼镜下无出血摘除
公园里,一对老人每天都跳“贴面舞”!真相看哭所有人
给生命多一次机会!国际急救培训扎根喀什二院,上海医疗队打造“南疆急救重症医学高地”
平均每天7600人次,最高8500人次!儿科医院迎来暑期就诊高峰,建议家长错峰就诊
同济医院中医科医生解答:针灸减脂有没有副作用?
上海市卫计委连发两文力推专家看普通专家门诊,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镇定!姑娘被蛇咬伤,干脆攥着蛇就诊
急救车平均反应仅12-13分钟,上海实现院前急救服务能级和保障水平双提升
88岁院士夫人每天看雕像陪“已故爱人”:老来多健忘,唯不负相思
我们每天“买买买”有多重要?权威数据来了……
独腿老兵卸甲走荒山 每天2万步刨出千亩茶园
急诊医生七分钟吃完午饭,连续高温致老年与急重症病人增加,申城十多家医院日门诊量突破1万人次
打通空中救援通道,中山医院直升机停机坪今试飞启用
上海急诊科泰斗被饿了么送餐员撞倒不幸离世。横冲直撞的外卖骑手该管管了:岂能一味求快,置他人生命于不顾!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