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志愿服务也许一生一次,但对云南的牵挂却是一生一世
▲在文山州医院,交大医学院的志愿者们为当地开展义诊
73岁的王桂林怎么也没想到,能够在家门口的麻栗坡县人民医院,再见到17年前为自己动手术的上海医生罗蒙。久别重逢,两人四手相握,聊起了家常,罗蒙再三叮嘱王桂林,要抽空去做个微创手术,把肝内的胆管结石取掉。
一支由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带领的特殊医疗队最近出现在了云南文山,为当地开展义诊。队伍里除了像第九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罗蒙这样的60后,还有一批70后、80后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共同身份,是援滇志愿者。1998年,上海市启动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计划。20年间,作为“接力计划”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人,一批又一批的上海医生作为志愿者先后赴彩云之南,其中仅上海交大医学院,便派出了67人之多。他们在为当地百姓送去安心和健康的同时,也在无数人的脑海中烙下了“上海医生”这块响当当的金色品牌。
▲第九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罗蒙和17年前的病患王桂林久别重逢
要看病,更要懂看人
得知罗蒙医生要回来的那晚,王桂林失眠了。反复翻滚的思绪,回放着17年前的那一幕幕。那时候,尽管腹痛了好些年,但王桂林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胃病所致,且由于家庭状况不佳,始终未去就医。直到2001年8月的某天,突然听说县医院来了上海医生,王桂林这才动了去医院看一下的念头。
作为第四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队的一员,当时的罗蒙还只是高年资主治医师。他帮王桂林检查后发现,困扰她多年的并非胃病,而是胆囊结石。“记得罗医生问我血压高不高,我说不高啊,结果准备住院前一量,才发现高得吓人。只能先住院三天调理了下才由罗医生动手术。没想到,手术之后的这17年,竟然再也没有痛过。”王桂林回忆道。
对于罗蒙而言,这场手术虽不复杂,却也令他终身难忘:“从她身上我第一次意识到,贫困地区很多老百姓的病都是‘拖’出来的。本来简单的问题,拖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变质。这是我刚到麻栗坡县医院就面临的一场手术,当时,县医院环境比较简陋,病房在三楼,手术室在五楼,做完手术后我才知道,原来还要和同事一起用担架把病人从手术室抬回病房。”
此后的半年时间,罗蒙在看病的同时也格外留意人——多问问病患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对拖了很久才来看的病患,要看看会不会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多了解医院的人才储备,哪些学科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哪些人又适合送去上海培训,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得知文山州州医院外科手术量大,罗蒙甚至会利用每个空闲的周末,坐着长途汽车颠簸两、三个小时到州医院帮助开展手术,并细心收集了解整个文山州的公共卫生情况。等回到上海时,罗蒙心里早已有了后续的帮扶思路。
设备好,还须会操作
瑞金医院党委书记杨伟国,是“接力计划”的第三批志愿者。上周是他第五次带队来到文山州丘北县。曾在丘北县人民医院服务的他,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丘北县的12个乡镇,那段时间他统统都跑遍了。据杨伟国介绍,如今瑞金医院除了会不定期前来举办一些学习培训班以外,也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定下了长期帮扶的学科目标。8月底,丘北县人民医院又将有3位医护人员到瑞金医院进行组团培训。
其实,对于每一位志愿者来说,半年的服务期除了日常的坐诊、手术及下乡送医送药,他们更在意的,是对当地医生的“授之以渔”。刚到砚山县中医医院两个月的陆敏达,是“接力计划”中首次出现的医疗影像技师。作为新华医院的CT技师,她到当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医院最新款的CT和磁共振设备,制作了一份中英文操作对照表。原来,这些年当地医院的设备已日新月异,但操作机器的技师水平却没有跟上,多数时候只会操作一种模式,导致检查结果不够精准。有当地医生以此打比方——把跑车开成了拖拉机。
见到此情此景的陆敏达一边手把手地教他们,一边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将繁琐的英文操作指南翻译成中文,并制成对照表。如今,在放射科的设备操作台前,好几本对照表已经被翻得皱皱巴巴。最近,得知文山州医院也存在对相关设备精细化设置的需求,陆敏达欣然应允,将利用周末时间去给州医院的相关医技人员上课。
▲援滇志愿者陆敏达制作的磁共振设备操作中英文对照表
有付出,更在意收获
听闻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援滇志愿者前来回访,有关部门特意在文山州医院举办了一场座谈会。会上,十多位志愿者们纷纷敞开心扉,细细回味着云南带给他们的变化。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教授陶海荣,在藏医院学会了针灸。同为骨科医生的仁济医院团委书记王涵韬,在香格里拉时看遍了内科、外科、儿科的病人。瑞金医院妇产科医生许啸声,回沪后持续献爱心,资助了红河州的结对学生从小学一路到了高中,每每收到对方语句越来越多的来信,心中自豪便油然而生……
尽管当初工作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面对的局面也各有不同,但很多志愿者却道出了一个共同的感觉:“半年的志愿服务期,自己从中所获得的,要远远多过所谓的付出。尽管服务云南只是一生一次,但对云南的牵挂,却是一生一世的。”
听到这些志愿者的心声,文山州医院院长卢京,不禁又回味起了深埋心中那一个个上海志愿者的好:“17年前,是我‘盯着’罗蒙医生每个周末到州医院来帮我们一起做手术。回到上海后,他很快就根据我们的需求,安排普外科、消化内科以及泌尿外科医生到上海培训。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计划实施20年间,像他这样帮助过我们的上海志愿者太多了。他们日积月累的倾囊相授、持续帮扶,我们云南人民永远不会忘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韬告诉记者,未来他们还将持续派遣优秀的医护人员参与到“接力计划”之中,让更多“上海医生”为云南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助推当地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升。
▲座谈会现场,志愿者们纷纷敞开心扉
听听他们这样说
罗蒙 (第九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 第四批援滇志愿者)
这段援滇经历让刚从法国喝过“洋墨水”归来的我经历了很多第一次,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国情、体验到了真情,更多是对自己人生的感悟,这段经历对我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这些心灵的触动也让我觉得,必须踏踏实实做一个好医生,不仅仅看到一个病,更要看到一个人。
董平 (新华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第七批援滇志愿者)
不仅仅是我们在做志愿服务,其实每一次坐救护车下乡,也是当地医生在教我们完善手术。红土带来了红色的热情。希望在之后能够继续为云南乡村医生培训出一份力,尽一份责。
丁李 (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 第八批援滇志愿者)
13年后又回到了云南这块热土,我又激动地哭了!2005年,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医生,在云南留下了青春的足迹,今天做为一名资深的妇产科医生再次来到云南文山开展义诊,真是感到非常感动!听到了亲切的乡音,闻到了熟悉的味道,看到文山州医院和麻粟坡医院的巨大变化,心中倍感骄傲!
陶海荣(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第十二批援滇志愿者)
这次回访仿佛把我拉回到了九年前援滇的日子,让我重忆了援滇工作和生活。当时在相对艰苦的医疗条件下开展工作,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即使是一次很小的手术,也让我感受到援滇的价值和自豪。
许啸声 (瑞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第十六批援滇志愿者)
能成为一个铭上交医名字的志愿者,在云南的红土地上奉献青春,我感到肩负责任的重量。志愿活动也许默默无闻,但却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在彩云之南这片广袤大地上留下交医人坚定的足迹,将上海、将交大医学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和积累的工作经验传递到更大的范围,努力去做好一座桥梁,让大爱在滇疆流淌。
王涵韬 (仁济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第十七批援滇志愿者)
过去20年的援滇接力中,仁济医院共有9位医务工作者扎根在云南的文山、红河、迪庆的山水间。带着他们的祝福,我有幸再次回到这里开展交流和义诊,听到那一句句熟悉的西南官话,过去和当下神奇地交织在了一起。虽然服务的年代、岗位不同,援滇志愿者们却有着共同的感悟。“尽我所能、授人以渔”,每一位志愿者都在云南各族群众中传承了“上海医生”不怕吃苦、技术精湛、乐于奉献的精神。
苏征佳 (瑞金医院老年病科主治医师 第十九批援滇志愿者)
这次回家,听到亲切的方言,尝到久违的味道,看到熟悉的场景,思绪仿佛回到了两年前,一路寻迹的回忆,曾经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感叹云南的变化,街道变繁华了,环境变整洁了,医院的设备变先进了,但不变的是云南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我想,援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那180天,即使离开了那片土地,我们仍会一如既往地关心着第二故乡,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会有志愿者的身影!
陆敏达 (新华医院放射科CT技师 第二十一批援滇志愿者)
作为一名赴滇服务接力队的青年志愿者,在服务地仅仅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传播者,我们更应该要主动发现当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云南当地提供多样服务,支持并且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公益事业中。
王正廷 (瑞金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 第二十一批援滇志愿者)
来到云南已有两个月,我想说的是我们来对了。来到云南,我们得到了更好的成长。记得毕业时,陈国强校长告诫我们要“交医医心医术,仁慈而有温度”。20年来,一批批交医人在云南这片土地上,奉献青春,挥洒汗水。今天我们在这里,循着老师、学长们的足迹,服务云南,我们是无悔的。我们要感恩云南,在这里,我们服务、奉献、成长,正努力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医生。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