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重要会议今天在沪举行,清华北大校长都来了,名校集中“晒内功、亮肌肉”
和高校“双一流”建设有关的任何新动静,都是国内高教界关注的话题。
今天,教育部在沪举行“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上海市市长应勇到会讲话。会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8所高校的校长以及上海、陕西两地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就“双一流”推进的经验做了交流发言。
“双一流”建设如何在下一阶段提速、增效?尤其是位列国内“第一方阵”的几大名校在推进“双一流”的建设中,有哪些新的布局?
今天的会议,名为“推进”,实际也是一个名校“晒内功”“亮肌肉”的平台,信息量很大。
快听听各大名校掌门人现场说了什么。
“双一流”大学建设,从根本上将,是大学能力建设。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的大学如何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在今天的会上,北大和清华两位掌门人在发言中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个关键词:“学科交叉”。
临床医学将成为北大重要的学科增长点
林建华(北京大学校长)
我们通过不断调整学科布局和组织架构,建设新体制研究机构,布局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等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育人工智能等新的科学增长点,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跨学科环境。未来,临床医学将成为北大重要的学科增长点。
我们通过改革人、财、物资源配置体系,建立发展规模与学科调整联动机制,建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院系全额预算制,充分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将最好的资源和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聚焦“卡脖子”技术,清华将组建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邱勇(清华大学校长)
清华大学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已促进学科交叉、军民融合、前沿科学部署、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
学校先后成立了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以及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先后出台和修订了《关于促进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指导意见》《交叉学科为学工作委员会工作办法》等制度文件。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清华主动请缨、发挥学科优势和项目攻关传统,将推进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建设,瞄准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发起集中攻关。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尽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为国家培养“可靠顶用”的创新型人才
姚郁(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
国家战略需求在哪里,人才培养就到哪里。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一流本科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基。学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理想信念和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可靠顶用”的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学校坚持以国家战略、学术前沿为导向,凝练军民融合重大发展方向,组织落实“十大军品”和“十大民品”科研任务。如支撑“辽宁”舰军方决策和总体设计,承担新一代核潜艇研制、无人潜航器系列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学校承担的“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聚焦突破船舶工业长期存在的“空心化”和“心脏病”问题。
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构建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系
吕建(南京大学校长)
课程是本科人才培养的灵魂,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校重点实施“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学校按照“扬优、支重、扶新、去莠”的理念,建设十门量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性精品课程、百门量级具有国内重要影响的精品教改新型课程和精品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千门量级体现南京大学先进教学水平的课程,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课程群。
南京大学深化从招生到本科、硕士、博士培养的改革。“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以学生个性化培养、自主性选择、多元化发展为特征;“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突出全过程质量管理。
学校在不断推动教学体系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的基础上,构建风格一致、有机融合、模式咬合的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系。
以系统化的思路整合各类人才计划项目,推动人才工作向高端提升
吴朝晖(浙江大学校长)
浙江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将优秀人才汇聚到“双一流”建设的伟大事业上来。围绕学科规划布局,以系统化的思路整合各类人才计划项目,推动人才工作向高端提升。
学校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引育计划,建立求是讲席教授、求是特聘学者制度、试行教师长聘制,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
2017年以来新增两院院士4人、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120余人、全职引进图灵奖得主1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放权+激活+奖惩,以规范的制度保障学术生产力
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学院是学校建设的主体,教师是生产力的源泉。为推动双一流建设出成果、见实效,学校推进改革激发生产力。
一是“放权”,通过健全“双一流”议事决策机制,发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
二是“激活”,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推出“杰出学者支持计划”,受聘者在学校原有薪酬基础上享受特殊津贴,使占教师队伍30%左右的优秀群体得到重点支持。
三是“奖惩”,建立资金分配与绩效挂钩机制,推动建立一流学科“有进有出”,引导专项支持“能多能少”动态奖惩机制,以规范的制度保障学术生产力。
根据国家2017年9月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分为A、B两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6所高校划归A类;B类高校6所,包括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结合“双一流”建设,如何做到学科有特色、学术有特点、学者有特征、学生有特质?一些高校开启了率先探索。
把特色体现在学校的目标定位上
林文勋(云南大学校长)
把握跟踪融入世界科技前沿与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两个着力点,学校对发展目标做了新的定位。
力求实现“一个突破”,即民族学学科引领世界民族研究的发展,为全球的民族治理和民族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
保持“两个第一”,即生态学、政治学学科保持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建设“两个中心”,即依托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微生物王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依托“南国天都”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天文学科学中心;
打造“一个体系”,即新工科学科体系,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世界一流大学
严纯华(兰州大学校长)
西部地区以黄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为代表的地貌特征,以干旱、高寒、风沙等为特点的脆弱生态环境,以敦煌、古丝绸之路、八千年中华文明、多民族和谐共生发展为特征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是兰州大学科学研究的“富矿”。
学校重点建设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四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地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力学、民族学、敦煌学等优势特色学科。其中,大气科学、地理学积极参与青藏科考、子午工程等重大项目,建立了干旱气候和环境演变机理的科学理论与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提升了我国应对重大气候和环境问题的能力。
生态学围绕生物多样性保育、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开展研究,积极参与三江源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了亚洲唯一进入NutNet的生态学野外台站,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
作者:樊丽萍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