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好吃晒什么,哪里热门就去哪里 “打卡”,很多人看似繁荣的朋友圈背后,透视出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苍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虚假网红食品并没有出生后立马 “夭折”,而是残喘了一段时间。因为它们也有一些 “存在的价值”:安抚了一些人的虚荣心,填塞了一些人本来虚无空洞的朋友圈。
有人说,网红食品是一种新经济,拉动的是真金白银的消费,体现的是创意的潮流。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道若非建立在安全可靠的产品质量基础上,而是把人类的心理弱点作为掘金利器,不仅不是正道,也非长久之道。对食品管理部门来说,层出不穷的网红食品也意味着食品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上的挑战。是食品,就应该纳入监管,该查的要查,该罚的要罚,不能因为一些食物是新冒出来的、是自带“流量”的,就在监管力度上有所放松。
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不加辨别地向所谓的网红食品投诚,耗费的不仅是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也消磨掉了面对诱惑的判断力、自控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网红食品面前,我们都在接受一次检验:面对 “皇帝的新装”,你愿不愿意当那个忠于真相、说出真相的小孩。
须知,随大流、从众的人,往往不容易心累,不容易被孤立;在很多情况下,说出真相的小孩是需要承担压力的——这也是“流行”之所以有如此强大感召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是稚子不混迹成人的世界、方可童言无忌,而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急于通过社交媒体的点赞,收获社会的认可,又有多少人愿意坚持自己的内心判断,不盲目随大流?!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红食品的获胜,本质上是在和人心的博弈中的获胜。
多少曾经的网红食品,速红之后是速朽。从脏脏包、脏奶茶到黑冰淇淋,数不清的网红食品以及其后爆出的网红食品的“黑幕”透支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更透支了消费者对真正有创意的新产品的热情和信心。面对这些“甜蜜的陷阱”,冲动的消费者们是该捂着钱包好好想想了!
在网红食品已成泛滥之势的当下,不仅是食物,我们的吃穿住用行,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到网上搜索,各行各业各门类都有 “网红”指路。而我们需要不断自省的是,越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就越需要判断、洞察、自控。人的一生本就由很多选择组成,而每一次选择都应该是自主的,对自己负责,这也是每个人 “存在感”的真正体现。既然信息技术已经把人类带入高度复杂的互联网时代,那我们就不能任由自己的观念和决策水平还停留在盲目从众的原始社会。
作者:樊丽萍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李雪林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