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艰难上映到捐出千万元票房,这部今天刷屏的电影经历了什么
10086003.95元!今天,这串数字在网络上刷屏。这是纪录电影《二十二》公布的捐款数字。捐款的接收方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去年,聚焦中国“慰安妇”受害者的国产纪录电影《二十二》凭借1.7亿票房创造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当时,导演郭柯就郑重承诺,将把个人票房收益捐赠出来。
终于,这部影片兑现了承诺,没有辜负此前广大观众的给力支持。对此,网友集体点赞:这才是宇宙正能量!
影片创造的票房奇迹,靠的是自来水,是好口碑
《二十二》是去年8月在全国院线上映的。它意外成为那个暑期档在《战狼2》之外另一部值得讨论的现象级影片。
起先这部作品并不被市场看好,纪录片电影在国内尚属小众,对“慰安妇”问题的聚焦又增添了作品的沉重感。《二十二》没有声势浩大的前期宣传,没有如今商业片运作常见的保底发行模式,它甚至连正常公映都走得磕磕绊绊——是历经三年网络众筹,才走到了院线观众面前。
是这部影片所体现出的对于历史与个体生命的尊重,让它感动了大众。
2012年,80后导演郭柯拍摄了广西“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的生活,当时全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32位。2014年,幸存的老人只剩下22位,为了尽可能地留住这段历史,郭柯开始了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制作。到了影片公映之时,“二十二”只剩下了“八”。
《二十二》用受害老人的口述展现了她们过往的苦难,又用白描式的手法捕捉了她们如今的日常生活片段,充满了动人的温情,亦有遐想的空间。
没有震撼的配乐,没有煽情的旁白,镜头收敛了一切粉饰的炫技,冷清至极。在这部影片的画面里,除了22位老人在农村平凡的生活,很少能读到那段尘封已久的伤痛记忆。郭柯曾坦言:“跟老人相处一段时间,当看到老人们的眼睛的一瞬间,我想你的选择会和我一样,不会多问了。那一刻,你只是一个晚辈,不是什么导演。当我把她们当作我的亲人看待,我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将所有镜头拉长,给观众一个机会深情地看看她们,去体会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她们的心情。”但就是这种“冷清至极”的画面,产生了震慑心灵的作用。
面对过往的伤痕,纪录片的镜头是隐忍克制的。对于那段不为人道的苦难经历,老人有时说着说着就哭泣起来,或者摆手拒绝再谈,镜头便善意地移开不再深究。声泪俱下的控诉与刻意的情感渲染,也只是默默将镜头对准老人屋外阴霾的天空与倾盆而下的大雨,让天为此一悲。
《二十二》的票房走势堪称“逆袭”。它靠着人际传播的口碑提升上座率,换来更多的排片,在迅速翻篇的商业院线里“顽强”地争取到放映空间,排片占比从首日的1.5%迅速飙升到之后的10%左右。
这道隐秘的历史伤痕,值得被更多的人铭记
来自纪录电影《二十二》的捐款,为什么给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与慰安妇相关的学术研究。早在1999年,在上师大历史系教授苏智良的倡议下,该校就成立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并在各地聘请了60位调查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一,有教授、律师,也有农民。他们的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只为找到一个个幸存者,为她们录音、录像,记录下她们的苦难经历。2007年7月5日,即卢沟桥事变70周年纪念日,中国“慰安妇”资料馆在上师大开馆。这是继首尔、东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有关“慰安妇”的纪念资料馆。2016年,上师大又新增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保存“慰安妇”这一二战时期日军性奴隶制度受害者悲惨境遇的证据为主题的博物馆。馆藏的一批“慰安妇”制度幸存者捐献的各类文物,极具史料价值和法律意义。开馆同时,由中韩艺术家联合捐赠的中国第一座“慰安妇”和平少女铜像,也于上师大校园落成。
▲坐落在上师大校园的“慰安妇”和平少女铜像
在专家学者看来,对于慰安妇历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整个二战的研究,更有利于人类的未来。
据悉,这笔捐款将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内设立“慰安妇研究与援助”项目专项基金,定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慰安妇研究与援助’项目专项基金“。每年4月前,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网站、上师大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官方微博、以及纪录电影《二十二》的官方微博上,都将同时向社会公布专项基金的使用明细。
作者:王彦 范昕 张祯希 王筱丽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