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以江南水乡乌镇为例,近年来乌镇扶持旅游与互联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的相继举办,让“乌镇模式”在文化交流的探索上引人注目。
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城市硬件设施发展,也提升了软性创新力,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有感而发:上海浦东民生路上曾经的亚洲最大粮仓,正改造成集艺术展览、演出为一体的时尚文化新地标,引来许多市民纷纷“打卡”;走过20年的中国网络文学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并称为网友们公认的“四大文化奇观”。在越南,一家网站前百名点击量全来自中国的网络小说,北美有家网站每天发布中国网文,日点击量达50万以上。
《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7》
黄昌勇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论坛上发布推荐的《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7》《“一带一路”:城市空间新格局,文化发展新动力》,结合不少文化品牌案例谈到,以艺术、创意和审美为核心的文化创意经济,日益影响、渗透和形塑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有凝聚力、有人情味的城市空间,不仅展现城市历史和记忆,也表达居民的价值诉求与未来愿景。
《“一带一路”:城市空间新格局,文化发展新动力》
荣跃明 黄昌勇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论坛现场,上海市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家孙甘露以“在思南阅读世界”为主题谈到,从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思南书集到《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概念店,再到今年4月开业的思南书局实体店,“出发点十分纯粹,就是为读者、作者、出版人搭建对话平台,让更多好书、好作品与读者见面。”他说,思南读书会及系列活动已然成为了读者与作家们沟通与互动的优质平台,每次相聚都是因文学而相交的故友重逢。文化思南的系列IP也如今也变身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
一个好的文化品牌需要用心去经营与呵护,需要时间的沉淀。以举办了260多期的思南读书会为例,四年多来累计700多位作家、学者和文化人士参与了读书会,包括法兰西文学院院士达尼·拉费里埃、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等、中国作家王安忆、格非、韩少功、贾平凹、叶兆言、孙颙、陈思和、金宇澄、严歌苓、毕飞宇等,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与读者共赴“饕餮盛宴”。
“我觉得文化就是光,光给我们带来了见证周围一切的机会。”埃及文化部前部长Mohammad Abdelmonem Mahmoud Elsawy如是说。他相信,人人都有做出自己的选择、发展自身文化的权利,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互动,对于文化交流发展仍然重要,因此需要实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者和艺术家之间更深更广的互动。
本届论坛由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主办,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社科院智库建设基金会等多家单位承办。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