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深化社会治理创新
“上海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要求。总书记不止一次对上海社会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足见他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关切。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总书记此语既肯定了上海的城市地位,也对上海城市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备受鼓舞的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准提炼了现代城市治理的发展方向,今后大家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做好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工作
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察看了综合服务窗口、托老所、党建工作站等。
当时的画面一再被大家回味,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爱军说:“总书记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让人印象深刻,多次驻足停留,认真倾听居民心声,交谈中,他非常平易近人。”
振奋之余,嘉兴路街道干部群众表示,要遵照总书记的嘱咐,全力以赴做好社区工作,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站,关注每一个细节,让居民办事更方便、群众更有获得感。虹口区地区办主任潘明云说,虹口区接下来将紧紧围绕“三个聚焦”——聚焦民生服务、聚焦群众需求、聚焦群众获得感,继续做强、做实市民驿站现有特色服务功能,特别是突出党建群建功能、生活服务功能、事务办理功能和片区管理功能,使市民驿站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枢纽型、充满活力的综合服务站点。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要做到及时感知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表示,今后上海将继续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配置加强,不断拓展、提升“家门口服务”,更多、更好、更彻底地解决群众办事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期社区能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承载得了需求,从而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海市、区、街镇各级力量都试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水平。
宝山区有“社区通”——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工具。区委书记汪泓介绍,宝山区正不断推动现代科技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度应用,“社区通”工作系统已积累人口、民生、平安等领域约600万条数据,并将在此基础上建设“社区通治慧中心”,分析后台海量数据,精准梳理群众需求、研判社区热点、提供民生服务,最终精准化解矛盾问题。
普陀区有“智联普陀城市大脑”——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打造的城市管理平台。区委书记曹立强说,普陀区正着力强化党建引领、条块协调,加快建设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片区和“智联普陀城市大脑”,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用绣花般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
科技和“绣花”是社区治理手势的一体两面,社区治理工作者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身处社区,再细微的工作都能涵养人际温情、提升城市温度。比如,看似鸡毛蒜皮的垃圾分类事务,因为那些“在细微处下功夫”的人,正在变成上海城市的新时尚。团市委党组表示,近年来持续推进团员青年“往社区走”“往网上去”,以“青春社区——团青骨干参与业委会”“上海共青团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等工作为载体,带动更多青年在社区治理中发挥骨干作用,“绣花精神”的导向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服务大社区、弘扬新时尚的巨大发展空间。
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陆志平认为,基层党员干部一方面站位要高,“要把社区建设放在上海勇创一流城市大局中进行思考和谋划,以一流治理回应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工作要精,“我们要有更精准的服务、更精细的管理,寓精良的服务、为民的情怀于管理之中,积极开动脑筋做好垃圾分类、城市微更新等新时尚工作,努力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作者:钱蓓
责任编辑:李勤余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