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 西方艺术表现形式对民国时期织物图案设计的影响
19至20世纪是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发生巨大改变的时代,很多新艺术流派应运而生,先后出现的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等等,犹如巨浪一般影响着东方丝织大国。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民国服饰受到了西方艺术理念的深度影响,纺织品纹样亦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由西方艺术文化引领而来的立体审美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空间。民国服饰的装饰纹样从相对静态的平面成像效果上升到与视觉节奏相同步的动态立体成像效果,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增添几分现代感,使民国纺织图案形成独具一格的装饰表现特征。
明暗法指画中物体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变化及由此产生的视错觉假象。欧洲画家伦勃朗是擅长这一技巧的大师,清朝时郎世宁将之传入中国。传统纺织图案大多追求二维的平面性表现,以平涂或是勾线平涂为主要方法。民国时期的纺织机由于采用先进的贾卡龙头和棒刀装置,每一根经线都可以自由与纬线交织,并且,利用机器设备缫制的丝线原料较土丝纤细,因此织物的纬密更大,可以织出细小的光影组织,用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对比和光影效果。用细微的明暗渐变来塑造形体的技法,大多见之于植物题材,其中在花头或花叶的描绘中,营造出立体视觉效果,栩栩如生,一改往日二维平面图案的僵硬、刻板之势。
点彩派,也即新印象派艺术,兴起于188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是 印 象派中的后起者,由他创始的点彩派把印象派的色彩方法进一步推向科学分析的道路。把单纯的色彩一点点地以小圆点形式排列,表现画面上的物象,用人的视觉作用去混合达到自然调和,画面呈现静谧、冷漠和呆板之感,具有装饰效果。
民国时期纺织图案中点的运用十分广泛,开始用纯粹的点来造型,取代线、面在图案画面中的作用。主要运用点的大小、疏密、轻重、虚实、反复、渐变等方法表现出图案形象的明暗、节奏、体感。这一尝试令民国纺织图案获得不同于传统图案的现代性,丰富了图案的表现语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艺术范围内掀起的“新艺术运动”,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新风尚。“新艺术运动”在设计中强调流畅的动植物花纹的使用,象征意味浓厚。这一自然主义的设计观念一直影响着其后的诸多艺术设计领域。民国时期织物图案在线条的运用上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呈现曲线性和趋向直线的两种特征,在直与曲中展开一场对线性元素的追逐。其在形式上追求一种完全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并且与传统设计拉开距离,更加注重表现对象的内在价值。从“新艺术运动”开始,纺织图案步入现代艺术语言形式的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织物图案开始大量运用几何形图案或几何形骨架构成的图案形式,具有理性、秩序的视觉特点,在理性中又跳跃着韵律、明快、活泼的视觉动感。几何图形如锯齿形、闪电型、线圈型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充满活力、速度和运动的力量,如光芒般的四射、如声音般的余音绕梁、如雨滴般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意。或许是受到康定斯基这类西方艺术家的影响,直线、曲线开始应用在画面中起分割作用,构成各种面的造型;面与面组合可以形成新面,构成方式上可上下左右平行、重叠、分割、裁切、移动、组合、移位等。因此在当时林林总总的设计中,呈现织物图案效果可谓独树一帜。在实际图案中,由规则点的密集排列构成线,或是由不规则点的密集排列从而产生虚实变化的立体效果,令构成主义风格的纺织品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观感。
装饰艺术运动 (Art Deco)是20世纪前期欧美各国流行的强调装饰表现的艺术潮流。 “装饰艺术运动”并非单纯的一种风格式样,它包括的范围广泛,从产品包装到建筑样式都呈现出装饰艺术的强烈特性。其主要贡献是在造型与色彩上表现现代内容,显出时代特征。受装饰艺术影响的民国织物图案中以几何图形和花卉最具代表性,表现方式简洁概括又富有动感,色彩明亮鲜艳,喜用对比色和金属色,或是为深色底搭配浅色叶或浅色的底上凸显深色的叶,造成强烈的、绚丽的、华美的视觉印象。
在西方装饰艺术的影响下,民国织物图案把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形式发展成单纯地注重装饰美感,更把形式各异、色彩丰富的几何纹样、花卉纹样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运用到织物上,形成独特的装饰之美。众多美术家、设计师纷纷投身到织物图案设计与创作实践活动中,把关注焦点投向织物图案的可变性上,大胆尝试采用新的表现形式,突破了对传统图案形式运用的局限,艺术形象融合各种自由抽象、几何抽象、表现主义等,在活跃的抽象化中解放了创作的自由,在制作上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纬之间的变化,开始试图吸纳现代艺术的特点,寻找艺术形式间某种内部存在的联系。(作者系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李胜菊
编辑:王秋童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