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再登台,才旦卓玛:如果离开民族艺术的土壤太久,我怕歌会“变味”
▲才旦卓玛发自肺腑的深情歌唱,沁入千千万万人的心田。
【导读】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扎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艺术的土壤,才有那些经典民歌中独具风格的唱腔,才能唱出每个时代老百姓共同的心声。
81岁的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4日在上海大剧院登台亮相,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创办60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再次演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她发自肺腑的深情歌唱,沁入千千万万人的心田,让一代代听众念念不忘。
1953年,王品素教授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开全国民族声乐之先河,先后培养了才旦卓玛、何纪光、宗庸卓玛等数十位民族歌唱家。当晚,鞠秀芳、常留柱、才旦卓玛、廖昌永、方琼、杨学进等名家与学子们同台献唱,共同回顾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之路。
才旦卓玛接受了报专访。她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分享了自己钻研民族声乐艺术的经验心得。她说,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扎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艺术的土壤,才有那些经典民歌中独具风格的唱腔,才能唱出每个时代老百姓共同的心声。
如果离开民族艺术的土壤太久,我怕歌会“变味”
:您师从王品素教授,在校期间就以《唱支山歌给党听》扬名全国。但您从上海毕业后就返回家乡,几十年来一直在西藏。您是基于怎样的想法,选择了这样的发展道路?
才旦卓玛:民族声乐艺术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唱歌,也要懂得学唱歌是为谁学、为谁唱。我对此感触很深。1958年,我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普通话说不好,课也听不懂,是中国共产党对我们穷苦人家的关怀和帮助,才让我有机会来上海、来学习发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当时西藏和平解放不久,有的藏区老百姓对党的政策还没完全了解,我希望能用音乐、歌曲帮助各方面进行沟通,做点自己能做的事。
我一开始觉得唱歌就是唱唱跳跳,王品素老师手把手教我,还带我去看电影《聂耳》,讲了很多道理,让我懂得了唱歌也能为党为人民为祖国服务。通过在上海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毕业后,我回到家乡的工作岗位上,也出国演出,很受欢迎。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民族音乐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必须很好地去保护、宣传和发展它。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时,我只有20多岁,今后的路怎么走,有一段时间我也很迷茫。当时因为《唱支山歌给党听》学好了,稍微有点名气,还有些飘飘然。但老师教我,要回到自己的家乡,让声乐艺术为人民服务。后来我才理解,离开民族艺术的土壤太久,唱歌的风格也会受到影响,歌的“味道”就变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我自己出来演出的机会多一些,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回去就发现那里变了模样。现在西藏很多地方都通了飞机、火车,交通又方便,变化非常大。看到这些以后,就更觉得老师当初劝我回来的决定非常正确。要好好地对待本民族的声乐艺术,应该很好地去了解学习民间音乐。经常去乡村去民间走一走、听一听,好的要去学,才能唱出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搞工作,才能保护、发展好我们民族的艺术。
难忘王品素老师为了教我唱歌而向我学习藏语
:您认为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民族文化和语言环境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在咬字、色彩、情感表达中,都有独到之处需要钻研,您如何在声乐中发挥这些从民族艺术氛围中汲取的风格特色?
才旦卓玛:虽然我没有在学校教学,但和周围认识的民族歌唱家、小辈们也会讨论歌怎么唱、艺术道路怎么走。民族声乐是中国民族文化中非常优秀的部分,我们要保护自己民族的美好声音。
我认为经典的民歌会让人一直念念不忘,因为这些歌把人心里的话唱出来了,而且用的是各民族熟悉而独特的语言风格。我初入声乐课堂时,没有钢琴,找不到音阶,练不了声。唱歌时,声音总有点发紧、憋气。王品素老师就让我教她藏语:太阳出来了、月亮出来了……等等这些。老师想办法记住这些后,把歌曲用藏语教我怎么唱,一段一段高高低低的,慢慢地我的发声就顺利了,学别的歌曲也有信心了。
:进入互联网时代,有专家发现原生态的民歌,也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由此质疑民歌是否还能保持原汁原味的纯正。您能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
才旦卓玛: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优秀的部分,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家乡保护我们的民族艺术,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原生态的唱腔也会自然发生一些改变。今后怎么样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华文明的审美结合,都可以去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声乐艺术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才涌现了百花齐放的精彩节目。在不影响风格的情况下,民族声乐歌唱家对各地的民歌都可以博采众长,外国的花腔女高音也可以借鉴。山歌里有类似花腔的唱法,我在学习声乐时,也通过听唱片揣摩如何掌握气息。
嘉宾:才旦卓玛
采访:吴钰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供图,杜心若摄影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