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2018-12-10信息快讯网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近日,《奇葩说》第五季半决赛上,

邱晨曝光了一件让人极其震惊的事情:

2018年3月14日,

她去医院检查时,

被查出甲状腺恶性肿瘤加淋巴结转移,

也就是说,她得了癌症。

以前一直活得有点丧的邱晨,

在“死亡”的逼迫下,

终于变得主动积极起来。

她改掉了多年改不掉的痼疾陋习,

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偏见和傲慢,

开始早睡早起,

一小时锻炼,

一小时读书,

一小时静坐,

…………

她想在余下有限的时间里,

去做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她说,死亡让她学会了三件事情。

而第一件事,就是明白了: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邱晨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我以前也写过一篇关于死亡的稿子,

跟邱晨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发这篇文章,致敬我喜欢的邱晨。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北医”教授王一方讲过两个遭遇:

一位高级干部,好喝酒,

一喝就两瓶茅台,犯两回病都被抢救回来了。

第三次犯病,没救回来,死了。

其儿子不依不饶,找医生大闹:

“他怎么会死呢?我从没想过我爸会死。”

王一方说:“你怎么会从没想过你爸会死呢?不管你爸是谁,你都应该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死。”

还有一个老人,已经96岁。

去医院检查后,非要医院给个说法。

王一方只好实话实说:“你可能不行了。”

老人火冒三丈,要打王一方:“说话不吉利。”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我七岁时,外婆意外中风去世。

去世前三天,我被带到她病床前。

没有一个大人告诉我,外婆已经生命垂危,

我完全不知道,那是最后一面。

我被匆匆带去,又被匆匆带走。

直到外婆下葬后一个月,我才知道她死了。

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愤怒和哀伤,

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我,恨了父母整整半年。

那一个月,我趁父母不注意时,

就会把外婆遗照藏在书包里,背着上学。

我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欺骗:“外婆还在。”

大人们以为把我和死亡隔离是对我的保护,

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人为什么要死亡?”

“人死后会去哪里?”

“为什么死掉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

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

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

“他在睡觉”“他去旅行了”“他上天堂了”……

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白岩松说: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死亡教育已在欧美发展得相当成熟。

这种教育首先是从各种书籍开始的。

比如像《爷爷变成了幽灵》这样的绘本。

书中讲了一个男孩,他叫艾斯本。

艾斯本最喜欢的人是爷爷霍尔格。

一天,霍尔格突发心脏病而猝死。

艾斯本伤心极了,哭个不停。

那晚,爷爷回来了,坐在橱柜上。

艾斯本很奇怪:“爷爷,你在干什么?你不是死了吗?”

“我也以为我死了。”爷爷说。

艾斯本说:“噢,你变成了幽灵!”

艾斯本有本关于幽灵的书,书上说,只要幽灵愿意,就可以穿墙而入。

“那我也来试一试。”爷爷说。

他穿墙走了出去,然后又走了回来。

“爷爷,你真成了幽灵,太好玩啦!”

于是,爷爷每晚都来找艾斯本玩。

然而有一天,爷爷叹气说:“我一点都不快乐,我不能总当一个幽灵吧!”

他从书里得知,如果一个人去世时忘了做一件事,就会变成幽灵。

“我想了好多天,就是想不起是什么事。”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为了帮助爷爷,小艾斯本和他一起想。

爷孙俩回忆起了很多快乐的往事:

他们去游乐场,坐过山车时差点吐了;

他们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种树;

他们在看一场电影时呼呼睡着了;

…………

“我想起来了。”爷爷突然大叫。

“什么事?”艾斯本问。

“——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爷爷说。

爷爷和艾斯本都哭了。

“再见——”最后,爷爷穿墙走了。

艾斯本不停挥手,目送爷爷消失于黑暗中。

这样的书籍就是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

是这个世界游戏规则的一部分,

生命到了这里,就该让它自然地离开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死亡教育不仅存在于欧美的书籍里,

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学科,

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潜移默化着。

医学博士朵朵讲述过一段亲身经历:

2009年,她到纽约读医学博士,

老公也被公司调到美国总部上班。

于是,6岁儿子成成便被接到美国上学。

成成入学一周,朵朵便接到了老师电话,

“周三有堂死亡教育课,希望你陪孩子参加。”

“死亡教育?”朵朵吓了一大跳。

但那天,朵朵还是去参加了。

原来,是同学们集体养的兔子“花生”死了,

老师要给它开一个追悼会:

“花生的离世,让很多同学很悲痛,

当然也有同学表现得事不关己。

这两种情绪其实都是不对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给花生做一本纪念册,

大家可以把平时给花生拍的照片,

想对花生说的话都收进这本纪念册里。”

孩子们忙活一阵后,纪念册做好了。

老师一边翻相册,一边对孩子们说:

“花生在生前得到了你们细心的照料,

离开时它带着满足的笑容,

你们给了花生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

花生生前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离开后你们应该感激并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

孩子们听着,一个劲地点头。

朵朵问儿子:“兔子的死,你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我很难过,但听老师说后,感觉兔子离开是很正常的事,就像花儿最后要枯萎一样!”

看着儿子课后能平静地面对生死,

朵朵不禁赞叹死亡教育课程的神奇。

“妈妈,我可以养一只小白兔,也叫它‘花生’吗?”

“当然啊!”朵朵欣慰地点点头。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转眼就是2012年,儿子读三年级了。

4月的一天,成成放学回家后说:

“妈妈,明天需要您陪我去趟殡仪馆。”

第二天,朵朵带着儿子来到殡仪馆。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她依然被震撼了。

殡仪馆广场正中,躺着一口黑色棺材。

一位牧师站在棺材旁,微笑着说:

“有哪位家长愿意进棺材体验一下?”

话音刚落,人群中就是一阵骚动。

儿子紧紧扯住朵朵衣服,示意她不要举手。

但儿子的举动,反倒激起了朵朵的欲望。

朵朵举起手,牧师点了她的名。

此时,广场响起《寂静之声》,

朵朵在众人注视下,慢慢地走向棺材。

儿子紧紧拉住她的手,越攥越紧。

朵朵挣脱儿子的手,躺进棺材,

“最后”看了看这个让她留恋的世界,

然后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就在棺盖合上一刹那,成成撕心裂肺大哭:

“妈妈!你快出来!你不能丢下我!”

听到儿子的呼唤,朵朵的心为之一沉:

“如果我真的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

儿子该怎么办?父亲该怎么办?”

想到这些,朵朵不禁流下了眼泪。

十几秒钟后,牧师打开棺盖,

朵朵睁开眼睛,恍如隔世,庆幸活着真好!

儿子扑过来,紧紧抱着朵朵:

“妈妈,我保证,以后会更爱你,会更加听话。”

朵朵搂着儿子,窃喜不已。

这样的死亡教育在美国很普遍。

牧师说:

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作家张丽钧也讲过一段美丽经历。

那年,她跟团到德国旅行。

早上起来遛弯时,突然发现:

“离旅馆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个墓园!”

同行者愤愤,说安排住宿的导游太混蛋了。

吃早餐时,张丽钧发现旅馆也住了很多德国人。

“我们才知道,德国墓园多建在城镇黄金地段,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他们的墓园好美呀!

有根的、无根的鲜花触目皆是;

高大茁壮的苹果树结满了累累果实;

苹果树下,是一条条原木长凳。

长凳的边缘还发着幽幽亮光,

这是人们常年光顾弄出来的“包浆”。

德国人去墓园祭奠时,还常带着书,

坐在长凳上,为死者诵读美丽的诗文。

看到这样的情况,张丽钧感叹不已:

“徜徉在这样的墓园里,我没有恐惧感,

相反,这里静谧安适的氛围,

竟让我生出恋恋不舍之情。

于是,我在这个墓园里留了影。

那张照片,至今都是我的最爱。”

而中国的墓园一般都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

充满了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森气息。

没人愿在这里安放长凳,安放了也不会有人来坐;

只有在那个法定假日里,大家才来意思一下:

看重金钱,就送去面值大得吓人的冥币;

看重美食,就送去画在纸上的满汉全席;

看重奢华,就送去纸糊的别墅豪车。

欧美墓园常常与住家比邻而居,

而中国墓园则建在远离人烟之处,

欧美人祭奠亲友时常送鲜花书籍,

而中国人祭奠亲友常送钞票俗物,

两者的巨大差异,

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学者萧功秦和一位留美朋友,

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时发现一个问题:

“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

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

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

都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

只要中国人在一起,

无论是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还是旅美华侨,

都非常实际,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

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

在世俗生活享受方面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

欧美人,也有不少关心物质生活,

但是更多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

“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物质享受方面相当随便,

有的人成了亿万富翁,但生活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

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

物质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

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

有一次,萧功秦的自行车坏了,

修车时,车架上的《西方哲学史》掉下来,

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到了,

他突然像发现外星人似的看着萧功秦,

“都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读哲学!”

萧功秦感叹:“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

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

原因很多,但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我们缺少了死亡教育。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乔布斯一生颠覆了四大行业:

用iMAc颠覆了电脑,

用PixAr颠覆了电影,

用IPod颠覆了音乐,

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正如iPhone开启智能手机时代一样,

这四大颠覆,各自都开创了一个时代。

乔布斯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因为17岁时,死亡教育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

“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

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

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

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四大颠覆。

所以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乔布斯为何说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

“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

但我们并没有活着,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

只是在死亡刹那,或经过死亡体验后,

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乔布斯说。

为何说经过死亡体验后才有了真正的生命?

乔布斯说过这样一段话:

“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

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

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

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

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

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

孔夫子有句老话:“未知生,焉知死?”

就是说生的事情还没搞明白,谈论什么死?

但死亡教育开启了新角度:未知死,焉知生?

冉克雷维说:“提早认识死亡才会深刻人生。”

巴雷特说:“只有认知死亡,才可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蒙田说:“预前考虑死亡就是预先考虑自由。”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西方人追求的活法:向死而生。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作家曲冰讲过某电视台记者袁君的故事。

那是2010年,一位富豪的妻子找到袁君,

“想请您给我老公主持葬礼。”

抑郁症,夺走了他老公45岁的生命。

读完富豪的生前日记后,袁君深深震撼。

他决定在这次葬礼上做一件事情。

那天葬礼上,袁君公布了富豪一天的开销:

这个数字还不及中产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费。

“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

不是在自己会议室,就是在别人会议室。

天天应酬,天天开会,天天拼命赚钱,

但他并没有享受到金钱带来的愉悦。”

他最大的快乐竟来自于一次汽车抛锚,

“我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步行去公司。

那天太开心了,我在路边看到了迎春花。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上一次看见它,

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

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那一天,葬礼结束后。

另一位参加葬礼的富豪握住袁君的手说:

“谢谢您,这场葬礼让我的灵魂开了窍。”

那一天,袁君回到家后,

没有像平常一样看片子找选题,

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饭,

然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这场葬礼,也让我的灵魂开了窍。

幸好我还有时间、还有健康,

还能好好地善待人生和生活,

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2012年,心理学者陆晓娅,

在北师大开设了“生死课”,

教导学生认识死亡,认识生命。

一开始,她并没抱什么希望,

因为中国人太忌讳谈论“死”了,

“没想到来听课的学生会这么多。”

她对“生死课”的作用本来也没抱什么希望,

但没想到它的作用竟然会这么大。

“陆老师,上了这个课,我重新拿起了画笔。”

“陆老师,我去报了个架子鼓班。”

有一位学生,学了别人很羡慕的专业,

但她自己却很抑郁,觉得毫无意思。

上了“生死课”后,她学起了烘焙面包。

烤得非常漂亮,还教给许多人。

她一下子变得开朗起来,“我找到了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去画画不一定要成为大画家,

去学架子鼓不一定要成为伟大鼓手,

去学烘焙面包不一定要成为糕点大师,

而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生命热情。

“我什么要开设‘生死课’,

就是想通过讨论死亡,帮助学生找到热情所在。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对人生负起责任来,

需要去寻找能够让你燃起热情的东西,

找到自己参与世界并在其中感到价值的方式。”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义。

邱晨患癌: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信息快讯网

十一

在《西游记》中,

我们大呼过瘾的情节之一,

就是美猴王火烧阎王府,勇销生死簿。

我们惧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

但正如史铁生所说: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

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

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

“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我是拾遗君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微信号“拾遗”

逝者王逸平|身患不治之症,为新药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常说:碰到困难和低谷,要坚持“再战一个回合”
改一改生活方式吧!前列腺癌随城市化发展程度逐渐上升,且死亡率居高不下!
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上海教育系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们的法治素养
美驻中东舰队司令在巴林官邸突然死亡,军方:是自杀
今天,美术教育的原点还是手艺
惊心动魄营救8名在伊拉克被劫持的中国同胞,四闯“死亡之路”终于安全护送回国
坚持乳腺癌筛查到底有多重要?最新研究发现:女性定期接受乳腺X光筛查可大幅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浙江省公布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情况调查结果 责令省教育厅长辞职
浙江省委组织部:任命陈根芳为省教育厅党委书记
英雄烈士研究中心召开首季文物研析会,促进革命文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教育作用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一则食堂公告背后的教育实践
袁侃雕塑作品:意味深长的生命寓言
从科学家到投资人,张首晟始终坚信:一个人一生的结晶,是对整个人类的贡献
考古学不仅关乎死亡和过去,也关乎生存和未来
“生命的寓言”正式开幕,听袁侃、江梅聊聊这次展览
7岁男孩年入1.5亿元人民币!别人家的“熊孩子”靠玩玩具打败千万博主
一来路不明者骗了一众国民党官员,蒋介石也险些上当,被识破后居然逃过惩办
高校外语教育定位引争议,圈内炸了!复旦教授:建议教育部外语目录尽快恢复“专门用途英语”
观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录取通知书里感受40年教育变迁
这门必修课应该贯穿一生!从6岁开始“找自己”,卢湾学区探索小初高生涯教育一体化建设
脂肪并不可怕!世界权威期刊《柳叶刀》:适当吃脂肪能降低死亡率!
“速冻天”洗澡,可能会出现这些危及生命的突发急症,一定要告诉40岁以上的家人!
隔代遗传新发现:爷爷吃的食物居然可预测孙子的全因与癌症死亡率
凯特王妃把小公主送去了平民幼儿园,英国王室真的放弃了精英教育?
长三角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未来可期!2025年初步建成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系列微视频第五部 《千载沉浮 生生不息——书院生命》
与熊同居28年后,她神秘死亡……这个伟大女人正对人类的残忍发出无言的控诉
孩子需要怎样的生命教育?他花40年打磨了“童心书系列”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美国领导的国际联军再次空袭叙利亚村庄,17人死亡,包括多名妇女儿童
去而复归的历史悠久的虫声,才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成功的权威的宣告 | 陈炳元
黄君珏:奋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太行女杰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