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风采 |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2018-12-19信息快讯网

改革先锋风采 |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信息快讯网

于漪在2018年上海市庆祝第34个教师节主题活动上带领新教师们宣誓。本报记者袁婧摄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了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本报今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于漪,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2月出生,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昨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89岁的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作为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大会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于漪的电话。她无比激动地说:“同诸多领域一样,过去40年间,基础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亲历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我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是整个基础教育界的光荣,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肯定!”

从教67年,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对于教育,于漪有执着的追求。她总是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动荡之后百废待兴的校园,饱经风霜的于漪毅然重返讲台。她于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导的“弘扬人文”的主张,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国引发了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

杨浦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伟,曾在于漪的班里学习了三年。2000年,王伟毕业后做了高中语文老师。他有些难为情地对于漪说:“于老师,不好意思,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原来,初中三年,王伟的作文从来没有被于漪收入过优秀学生作文选辑。为此,于漪专门在《上海教育》发表了一篇题为《永远的遗憾》的文章,反思自己要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并勉励王伟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王伟说:“于漪老师敬畏教育事业、尊重学生的精神让我终身难忘。”

于漪认为,课堂不是教师锻炼的场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她反对教师“一言堂”,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她强调,老师不能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要面对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光体。

几年前的一个大年初二,记者到于漪家采访。一推门,满屋子的学生和老师好不热闹。为年轻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是于漪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年轻教师来我家请我给他们的新书作序,我从不拒绝。现在的年轻人想要成长不容易,我要拉他们一把。”

在她的发现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自上世纪80年代起,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百余名全国青年教师,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

于漪有一句名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复旦附中语文教师黄荣华至今还记得,2006年,他受邀作为“编外人员”加入于漪的名师基地学习。“于老师听了所有学员的课,每次评课的角度都新颖别致。一年下来,于老师的评语就是一门‘教育学’。”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校长马玉文说,于漪常常亲切地唤他“多写点文章、多看书”:“于老师的关注就像一双温柔的手,推着我们不断前进。”

改革先锋风采 |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信息快讯网

时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在接待起诉当事人(2009年2月3日摄)。新华社发

邹碧华:燃灯之火常在,行者不孤

邹碧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1月出生,2014年12月去世,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委会委员、高级法官。参与审理了社保基金追索案、北方证券破产案、房屋维修基金案等一大批全国瞩目的重大疑难案件。规范设立上海法院统一的12368便民服务热线,受到群众欢迎。积极推进上海市法院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起草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推动了上海市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2014年12月10日不幸因公殉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自发悼念和缅怀,“法官当如邹碧华”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共鸣。被追授“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昨天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现场,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代替逝去的丈夫庄重接过改革先锋奖章。同时,1000多公里以外的上海,有一群人与她同样心潮澎湃——长宁区人民法院全体法官在电视屏幕前表示:灯火常在,行者不孤,邹碧华院长始终坚定践行党的宗旨,始终坚定追求公平正义,在司法改革过程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是大家前行的榜样,我们将握好“接力棒”,做好传承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懈奋斗。

“庭前独角兽”,这是邹碧华生前的微博、微信名。独角兽,是一种能辨曲直是非、识善恶忠奸的神兽,象征着法律的公正。他也常常叮嘱年轻法官们:“一个案子的处理不仅要公平,更要让当事人从中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司法改革燃灯者”,是人们对他的赞誉。邹碧华倾注了毕生的法治理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耕种下一片法治试验田”。这些年来,“燃灯者”精神,鼓励着司法责任制、案件繁简分流、员额制等改革重点内容在众多基层法院有序推进、落地生效。

燃灯者远行,但其留下的精神、魄力和温度,却始终生生不息,照亮、温暖了更多人。

邹碧华去世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团委以他生前的微信名为名,开设了“庭前独角兽”微信公众号,历经三年,累积起一个专业社群。而在他曾经工作过的长宁区人民法院,其树立的“崇德、尚法、慎思、明辨”院风,依然传承,生生不息。

进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时,邹碧华主导制定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事实上,他在基层法院工作时,已开始了相应的探索。比如员额制——上海司法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邹碧华在长宁区人民法院工作时已作了一些尝试。2011年,经过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在邹碧华领导下,长宁区人民法院将书记员队伍重新分类,一部分业务水平较强的书记员开始承担配合法官接待、组织庭前证据交换、起草简单法律文书等工作。2014年,法官助理制度正式被写进司法改革方案。2017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从法官助理中遴选初任法官工作,157名法官助理通过遴选成为法官。

执行工作事关老百姓的获得感。在长宁区人民法院工作期间,邹碧华率先提出,能否对执行工作实行分段管理,改变原来“一人一案到底”的执行模式。2009年,长宁区人民法院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出执行工作分段式改革。邹碧华在长宁区人民法院任职的四年,法院信访投诉率以每年30%的速度下降,执行投诉率整体下降76%。珠玉在前,“执行难”这项一直令邹碧华记挂着的工作如今已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上海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两年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重点地区之一。

聚焦企业和老百姓的需求,法院也不断自我加压,加快改革步伐。今年1月2日,上海首个互联网法庭在长宁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首月便受理案件108件,率先启动了在线诉讼模式——长宁区人民法院的同仁说,“燃灯者”勇于改革的精神也将激励司法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社会发展,回应百姓期待。

改革先锋风采 |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信息快讯网

包起帆(右)在上海港外高桥港区了解港区建设工作。新华社发

包起帆:好时代里,劳动创造幸福

包起帆,男,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2月出生,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技术中心主任。他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缩影。研发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推进了港口装卸机械化,被誉为“抓斗大王”。参与开辟了上海港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参与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积极推进了中国首套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散矿装卸设备系统的研发,领衔制定了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40年来,他带领团队技术创新,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巴黎、日内瓦等国际发明展金奖36项。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一个码头工人的零敲碎打,到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伟大革命;从单枪匹马搞发明,到带领和培养出越来越多创新人才;从仅有初中文凭的码头装卸工,到在科技发明创新方面频频获奖的国家级专家、教授级高工……40年的创新之路,记录下一名普通工人通过创新改变人生的轨迹。

他,就是工人发明家包起帆。

在昨天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包起帆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他感慨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份荣誉不是颁给我一个人的,而是表彰改革开放40年来在生产一线认真工作的所有职工。我深信,劳动创造幸福,知识改变人生,责任成就事业,创新铸就辉煌。”

包起帆从不讳言自己的起点是“初中二年级”,但也会一再强调:只要肯学习,同样会有出息——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上世纪70年代,包起帆是上海南浦港务公司一名普通机修工,看到起重机钢丝绳磨损严重,便琢磨着要“改一改”。在牺牲了一次又一次工余休息后,终于发现钢丝绳损坏是由于绳与绳之间“咬绳”引起的,并据此发明了一种“变截面起升卷筒”,解决了“咬绳”问题,使起重机钢丝绳损耗从一个月换三根减少为三个月换一根。

上世纪80年代,包起帆把目光投向抓斗的研制。哪里不安全、哪里成本高,就在哪里动脑筋——短短几年,他发明了五六十种大大小小的抓斗。这些成果实现了装卸工艺流程的变革,使港口装卸从人力时代迈向了机械化,不仅推广到了全国港口,还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并出口到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种子就在岗位,种子就在脚下,种子就在日常的用心观察里。”包起帆说,“我当工人时,以‘大老粗’为荣,比谁汗流得多、大包扛得多。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需要艰苦创业的精神,更需要智慧,更需要创造性的劳动。”

跨入新世纪,我国港口迈开了从机械化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变革的步伐。2003年,包起帆提出创意并主持建设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集卡快速自动装卸的技术难题。2006年,他又主持研制了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机、全自动散货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

退休后,包起帆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和港口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又琢磨起了新课题:“上海太缺乏可开发的深水岸线和陆域发展空间。如果能在横沙建设上海深水新港,就相当于再建一个新的‘浦东’。”目前,该项目已有了实质性推进——“十三五”时期,将利用长江疏浚土,在横沙区域造地56平方公里。

去年,他在母校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建立了“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把40年来在国内外获得的所有奖牌、奖状、奖杯、证书,以及各项创新的所有资料全部奉献给展示馆,以此鼓励更多年轻人走上创新之路。

改革先锋风采 | 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信息快讯网

谢晋在摄影机前。(资料照片)

谢晋:用胶片为中国电影树立航标

谢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11月出生,2008年10月去世,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一级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第六届执行副主席,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他关注现实、关切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等。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发展,谢晋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为中国电影树立了航标。也许,正因如此,在昨天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文艺界代表中,谢晋是唯一一位电影导演。

对于电影,谢晋怀有深深的爱。直到生命最后几年,他仍每天一副匆匆忙忙整装待发的模样,“没时间了,我要去拍戏了”常挂嘴边。因为谢晋而走上电影之路的演员陈冲还记得,谢晋去世前几个月,八旬高龄的他还在筹拍一部儿童片,为片中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四处选角。

而谢晋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凭的不仅仅是对电影的爱。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现实、关注社会;他的镜头始终贴近中国的土壤、贴近人民的命运。他用胶片铭刻时代,既为当时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发挥了作用,更记录下改革开放以来风云激荡的历程。

1980年,谢晋执导电影《天云山传奇》。影片聚焦宋薇和冯晴岚两名女性的不同命运,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风云下的心路,也为新时期的中国电影拉开了反思的序幕。影片上映后,剧组收到了几万封观众来信,片中宋薇的扮演者王馥荔回忆这是自己从影以来收到观众来信最多的一次。一位海军战士在信中对她说,自己的父母有着和片中罗群、宋薇相似的经历,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他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这就是谢晋电影的力量。”

为什么要拍电影?因为艺术家要对社会话题发言。这是谢晋的电影观。1981年,他拍摄电影《牧马人》,最初的冲动就来自于目睹当时社会上兴起的出国潮,他有话要说。影片中,当原先在美国的父亲从天而降时,曾经饱受磨难的主人公许灵均有过动摇,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曾经饱受磨难,但不改赤子之心。这就是谢晋想说的那句话。

“他对时代有呼应、有表达,与观众的情感息息相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这样评价。电影《芙蓉镇》通过小人物在时代风雨中的悲欢离合,塑造出普通百姓的坚韧和顽强,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巅峰之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回忆影片上映之后观众的热烈反响:电影院里两个人的座位坐四个人都挤不下,后来干脆把椅子扶手掰了。“电影放完,一地的扶手。”

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是谢晋电影的鲜明特色。他讲究表演、讲究细节,所以那些人性与人情才能发出光来,打动观众。在拍《牧马人》时,他派给牛犇一个任务:教其他演员赶马、养鸡、打土坯,要求演员最终在镜头前表演时做到“下意识”。《天云山传奇》里有一场戏,冯晴岚在大雪地里拉着板车,板车上是病重的罗群。谢晋专门在那一年的春节后把剧组“赶”到东北,趁着大雪天拍了这场戏。影片上映后,这一段也成了全片最大的泪点。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这样评价:谢晋是用人性的方式去照亮人,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反思的同时带给观众一种期盼、一种光明。因此,尽管谢晋离开我们已经十年,当我们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蓦然回首,他留下的光影故事,仍然光鲜如昨,有力地回应着当下中国文艺创作的重大命题: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如何与人民血肉相连?

作者:张鹏 顾一琼 张晓鸣 邵岭
编辑:邵大卫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改革开放40年】魅力资阳:百姓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更秀美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劳模班的岁月
“兰桂坊之父”盛智文谈改革开放:我了解和信任中国的体制
【数说改革开放40年】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第二集 这个民主很有范儿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
长三角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未来可期!2025年初步建成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
沪上名医 | 李兆申:创新脚步永不停歇
访谈录 | 南京大屠杀研究还不够,做学问一定要有创新
北大老校长拿了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奖影响力向全国辐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申城先锋 | 盾构维护工人陆凯忠:见证中国盾构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
她是获颁“改革先锋”奖章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90岁的于漪说:“我是教师,心里顶大的事情,是一个心眼儿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就在这里。”
文汇记忆 | “改革先锋”谢晋:努力杜绝平庸
刚刚,这些文化艺术界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锋”
改革先锋: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邹碧华
改革先锋:“抓斗大王”包起帆
文汇早读 |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全城激荡着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磅礴力量
全面记载上海报业改革创新探索历程
改革开放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
微信共享停车,物业管家……这些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关注你的衣食住行
从改革先锋身上感受改革魅力 | 中青快评
以小剧场探索创新,映照戏曲大舞台发展之路
【改革先锋国企人①】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袁庚
他们眼中的40年②丨创新中“迁”出这座城市的奇迹【访谈实录】
巨灾保险、2年期国债期货……新一批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发布啦
“改革先锋”何载:我蒙受党和人民哺育多而贡献少
激荡40年 30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改革先锋国企人②】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