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光似乎与银蛇奖有着不解的情缘。1991年,他还是华山医院手外科的小字辈时,就因崭露头角而荣获这一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人才的最高荣誉,当时他还不到而立之年;2005年,他的学生徐文东也荣获银蛇奖,徐建光已成为这家有着百年历史医院的年轻院长;再以后,他又作为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为银蛇奖获奖者颁奖。银蛇奖成了他成长的台阶;见证了他人生角色的一次次转换,更映衬着他始终不变的医者初心。
勇攀“手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徐建光赶上了手外科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我国手工业蓬勃发展,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手外伤和交通事故的发生也连年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手外科、显微外科迅猛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陈中伟教授在国际医学史上掀开了“断手再植”的崭新一页;紧随其后的1966年,上海华山医院的杨东岳教授与顾玉东院士又实现了“自体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重大突破。
然而,尽管我国手外科领域的水准在当时处于国际领先,但尚有诸多难题亟待研究解决。
其中之一,便是因为其高难度系数而曾被视为手外科禁区的臂丛神经损伤。
在1966年的巴黎圆桌会议上,专家们不得已甚至提出截肢的悲观建议。
臂丛神经损伤因此被称为“手外科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在臂丛神经损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可靠的动力神经源。20世纪80年代初,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院士经过艰苦探索实践,首创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可以提供充足的动力,这是一个突破性进展,曾在国内外引起轰动。然而,切取全部的健侧颈7神经根,对上肢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仍有一定的影响,包括伸肘伸腕肌力下降,拇指、示指感觉减退等,通俗而言,就是或多或少有些不听使唤。
在导师的指导下,徐建光通过系统的基础和实验研究,发现颈7神经所分出的前后股组成成份不同,其中前股感觉神经较多,后股运动神经较多。
他因此在临床中开展了选择性健侧颈7束组移位术。这一改进根据功能重建需要而定,实现了更为精准化的手术,从健康的神经组织中“借取”最需要的东西,并有选择性地将其移接到最需要的位置,以进一步降低“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可能。
另外,他还开展了经椎体前、食管后健侧颈7移位术,减少了动力和受体神经间距离,减小移植神经长度,提高疗效。
当时,一位年仅6个月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婴儿接受了他的神经再造手术,那是在非常稚嫩、精致的组织内做着天底下最为纤巧的细活,巧夺天工的技艺让患儿免于终身失去上肢功能的命运。这位婴儿如今早已成为青年,健康如常人。
在实践与研究中,徐建光进一步思考颈7神经的更多可能:臂丛损伤中最常见的是臂丛上干撕脱伤,在5根颈神经根已有2根撕脱、仅剩3根的情况下,是否有可能利用同侧颈7神经根进行移位修复?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切取仅有的3根神经根中的1根,会不会对原有肢体功能造成影响,恢复效果如何,都是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经过一系列研究,两个关键问题得以解答,切取同侧颈7神经根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得以证明。
健侧颈和同侧颈7移位术的开展,完全改写了臂丛的传统机能解剖观点:颈7的功能可能存在单侧代偿机制;颈7无独立支配肌群。从此,臂丛上干撕脱伤又有了新的治疗方法,患者的恢复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顾玉东院士的指导下,徐建光对健侧颈7移位术的改进及同侧颈7移位术的开创,使他和团队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与前辈相比,徐建光尽显身手的舞台更为宽广,他上下求索,攀上了一座座事业的高峰。
带领团队走在学科前沿
因为臂丛神经解剖复杂,损伤程度多变,在医界的治疗方案存在不同的声音,造成了医务人员难以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情况。
华山医院作为该学科领域的旗帜,如何尽快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制定出权威的指导原则,则迫在眉睫。
在顾玉东院士的指导下,徐建光和同事们通过长期的归纳总结,发现了通过临床体检、神经电生理、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有效判断臂丛损伤的平面和程度,从而为早期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大量和长期的随访,他们验证了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符合国人特点的有关臂丛损伤的临床路径。
臂丛损伤诊断和治疗原则的提出,对于纠正诊治中的乱象以及推广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切实提高广大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有了关于臂丛神经的全面的治疗方案,如何将这类经过验证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推广到全国,徐建光积极发挥自己在学科的影响力,通过组织各类讲座、学习班、专家会诊和招进修生等方法,不断将臂丛神经领域的基本理念、最新进展等,倾囊相授给全国各地的专科医生,推动了全国臂丛神经领域的进步,并使学科的发展平台更为广阔。
徐建光说自己是站在大师肩膀上成长起来的,他也努力把勇于钻研的精神传授给学生们。
他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经常会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对一些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理论、方法甚至医学名词等,进行仔细推敲和分析,以求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引导他的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
徐文东就是徐建光团队中的一员。与他导师一样,徐文东不断向疑难领域进军。
他在胸腔镜下全长膈神经的切取、腕关节镜的应用和腕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均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出更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受到同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在充分理解和成熟应用健侧颈7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基础之上,他创造性地将健侧颈7移位应用于脑部神经损伤,通过诱导中枢和周围反馈形成良性脑重塑,最终实现了瘫痪手的功能重建。
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和II期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医学权威期刊上,为中枢瘫患者手功能恢复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循着导师的足迹,徐文东也捧上了银蛇奖的奖杯,并已担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委。
芮永军也是徐建光的学生。他来华山医院学习时,已经自带一身的技术。他还是向徐建光虚心求教。学成回到无锡手外科医院后,用他在华山医院耳濡目染的严谨治学态度开展工作,在科研和临床中不断取得成果,如今已成为无锡市骨科医院院长,并担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
看着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徐建光比他自己取得了进步和成果还要高兴。
他曾说:“我现在的使命是,让中国手外科的一批新生代茁壮成长,放飞的梦变成现实,使中国手外科续写出华彩乐章。”
满怀激情推进行业发展
自1997年以来,徐建光历任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医疗副院长,并在2003年至2008年间担任华山医院院长。成为华山百年历史上的一位年轻院长。
上任之初,他就要求将红十字老楼“修旧如旧”,专门辟出终身教授荣誉工作室,营造华山医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此后组织专人考证医院历史,修纂了27万字的医院院史,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
他明确提出医院建设战略目标要与华山的精神文化一脉相承,将华山的特色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与美国麻省总医院、梅奥医学中心等形成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打开国际化之门。
在人才培养上,将“请进来,走出去”“早选拔、早培养、早压担”等多种模式结合,分层次、全方位、精准化;探索建立一套有华山医院特色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和淘汰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
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上,2007年他率先开局,主导在国内大型公立医院中对标JCI认证评审标准,创新、完善医院整体管理能力。
在空间布局上,针对华山医院地理空间狭小的问题,他突破重重障碍,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成华山医院东院,并根据其坐落于国际碧云社区的特点,着力将东院打造成具有鲜明高端服务特色的国际医院。
在2007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徐建光先后担任上海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他是一名运筹帷幄、满怀激情、智慧果敢的决策者、改革家和实干家。
在上海市卫生系统任职期间,他启动实施了上海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应对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爆发,圆满完成2010世博会、2008奥运会、2007特奥会等特大型活动会议的医疗卫生保障,及时组织开展了2008年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对口支援四川都江堰震后重建等重大任务,为推进上海卫生事业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
身为一名医生,他深知人是医疗的根本,医生的培养与成长则是医疗行业的命脉。
2009年,国家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基本要求,徐建光带领上海医改团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领衔全国卫生创新性提出“五项基础性工作”,其中即包括了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2010年,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市卫生系统建立了全市统一招录、统一培训、统一考核、统一保障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先后出台了包括培训基地认定、培训标准、质量控制、对象招录、身份认定、收入待遇、社会保障、学位衔接、经费保障、组织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创了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先河。
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徐建光或许算是个“斜杠人才”。
无论是医生、老师还是管理者,每一次角色转换,他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倾力付诸实践。
学术上的成功,成就了管理上的自信,医者的初心,则造就了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文收录于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编撰新书《从银蛇奖到沪上名医》)
名医简介
徐建光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曾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上海市卫生局局长。
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主持开展同侧颈7移位术,健侧颈7移位术的改进,全长膈神经移位术、脑功能重塑和延缓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的基础研究等多项创新工作。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连续两届当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手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手外科分会会长。担任《中华手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国创伤骨科杂志》以及美国Journal of biomedical research的编委和审稿人。
作者:惠人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