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戏曲集成》面世,中国四大名著戏曲集齐了!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水浒、西游记、红楼梦戏曲集已先后出版,而唯独在民间影响极广、流传作品众多的三国戏曲集长时间以来没有完整问世。日前,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大型文献整理丛书《三国戏曲集成》正式出版,填补了古代小说四大名著戏曲集的空白。
全书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太原、河南等省市及高校图书馆、戏曲院团搜集历代三国戏587种,其中完整剧本471种,残曲、存目116 种,编为《三国戏曲集成》,分8卷共12册,包括《元代卷》《明代卷》《清代杂剧传奇卷》(上下卷)《清代花部卷》《晚清昆曲京剧卷》《现代京剧卷》(上中下卷)《山西地方戏卷》《当代卷》(上下卷),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这些剧本将三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搬上舞台,是当今汇集三国戏最多、最全、最完备的一部文献价值极高的书。
今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三国戏曲集成》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多名学界出版界人士齐聚。业内评价,这套书校理者辛勤拓荒,笔耕六载,从众多刊本、抄本中遴选最好版本,校勘细心谨慎,订讹求正,存真语通,并在标点、校记、解题中融入校理者的研究心得和众多戏曲专家意见,既填补了四大名著戏曲集的空白,又是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典籍。
“这一开创性出版工程的完成面世,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促进当代戏曲振兴、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三国戏曲集成》主编、原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胡世厚谈到,《三国戏曲集成》为全国许多戏曲院团和戏曲作家提供了创作、改编、移植、演出的剧本,也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及读者提供了一部完备的三国戏曲读本。
“《三国戏曲集成》的出版,充分证明了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特殊现象,就是中国的古典戏曲与小说血缘的关系。我一直渴望看到一部地地道道中国戏曲小说发展史,一部小说史是一部活的戏曲史,而一部戏曲史,又是一部活的中国小说史。”南开大学教授宁宗一说,与西方文艺发展史不同,中国戏曲小说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中一点就是两者经常相互作用、同步发展。戏曲中的小说因素、小说中的戏曲因素都显而易见,古代戏曲小说这种血肉关系,决定了他们的不可分割性。
近年来,复旦大学出版社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出版,仅以戏曲文化为例,出版了新世纪戏曲研究文库前十册等大型文献图书,此外还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社科学术著作,如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中国人口史、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等,以及《王安石全集》《韩国汉文燕行文献选编》等文献类出版物,《中国汉英大辞典》《汉语同源词大典》等工具类图书,在国内出版界形成了自身出版品牌特色。
<<<<延伸阅读
《三国戏曲集成》总序摘选
魏、蜀、吴三国形成经鼎立至灭亡,即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起,到吴亡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一统,共九十七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时代。这一时期,汉室倾颓,天下大乱,群雄争霸,割据称强,战争频仍,生灵涂炭,然而时势造英雄,涌现出一大批文韬武略功绩卓著的英雄人物。他们南征北战,斗智斗勇,演绎出了一场国家从统一到分裂再从分裂到统一的可歌可泣、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
记载这一段历史比较完整的史书,有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南朝宋裴松之的注、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及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西晋以来,丰富多彩的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魏晋六朝的笔记小说,如裴启的《裴子语林》、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南朝梁殷芸的《小说》都记载了不少有关以三国人和事为对象的故事,特别是有关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的故事。到了唐代,三国故事已很流行。唐初道宣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唐开元时大觉的《四分律行事钞批》和晚唐景霄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都记述了忠贞智慧的孔明为刘备重用和“死诸葛怖生仲达”的传说故事。到了宋代,三国故事流传更广,而且出现了专门说三国故事的艺人。宋苏轼的《东坡志林》、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都记有专门“说三分”的,但脚本没有流传下来。今天只能看到宋人话本中提到的三国人物和事件。
中国戏曲从萌芽到成熟的各个时期,三国历史故事都是重要的题材来源,作品数量众多,影响巨大,搬上舞台也较早。据旧题颜师古《大业拾遗记·水师图经》记载,隋炀帝时,就已用木偶戏的形式扮演三国故事。唐人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当时已使用某种艺术形式表演了三国故事,为儿童所模仿。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与张耒《明道杂志》都记载有傀儡戏、影戏表演情节连贯、人物形象鲜明的三国故事戏。随着宋杂剧的出现,由艺人扮演三国人物的三国故事登上了戏曲舞台。今见最早著录三国剧目的是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金院本三国戏剧目有五种:《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宋元南戏三国戏剧目中有十种:《貂蝉女》《甄皇后》《铜雀妓》《周小郎月夜戏小乔》《关大王古城会》《刘先主跳檀溪》《何郎敷粉》《泸江祭》《刘备》《斩蔡阳》。然而这些作品的剧本都没有流传下来,今仅存宋元南戏三种剧本的几支残曲。尽管如此,从中也可以看出金、南宋时代的戏曲艺人,根据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已把三国故事搬上了戏曲舞台。
元代,杂剧已经成熟,出现繁盛景象。元代戏曲作家特别是戏曲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高文秀、郑光祖等对三国故事题材十分青睐,他们在宋、金三国戏文和院本的基础上,以三国史籍和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以及稍后的《三国志平话》为题材,以自己的历史观、社会观、戏曲观、审美观创作了大量的三国戏,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明代三国戏,在继承元杂剧、宋元南戏的三国戏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生活于元明之际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明代中期刊刻问世后,不仅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喜爱的读物,而且为戏曲作家提供了创作三国戏的素材。
到了清代,三国戏呈现出相当繁荣的局面,编演三国戏的不仅有杂剧、传奇,还有花部各种地方剧种,众多的剧目,几乎把《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精彩情节都改编为戏剧,搬上了舞台。清代的三国戏,思想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艺术样式更加多样,观众更多。
从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界多称为现代。这一时期的二三十年代,京剧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是京剧的鼎盛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京剧舞台又活跃起来。三国故事尤为京剧作家和艺人青睐,他们在继承前代三国戏的基础上,改编、移植、创作了许多三国戏。
一起看看这套书中的插图吧!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出版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