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看病休闲全在“家门口”搞定,浦东这项探索走在了全国第一

2019-03-27信息快讯网

办事看病休闲全在“家门口”搞定,浦东这项探索走在了全国第一-信息快讯网

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家家户户都种着桃树,现在正是每天要采花人工授粉的时候,可就算再忙,不少村民还是习惯来同一个地方“打卡”——“家门口”服务中心。那里的卫生室可以配药、量血压、量血糖,最受欢迎的服务项目是“打点滴”;一旁的文化服务站排满了各种活动:民族舞、茶道、瑜伽,还有亲子早教,等等。

家住赵桥村18组的顾阿姨平日里经常会到服务中心走动走动,她知道,每月15日,会有理发、缝补衣服、磨剪刀的;每月17日,有“做戏”(戏剧表演)的,“很好看,我每次都会去。这些在家门口就有,真好。”

办事看病休闲全在“家门口”搞定,浦东这项探索走在了全国第一-信息快讯网

不只是赵桥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家门口”服务中心,在村层面打造“四站一室”,即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文化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卫生室。到今年4月底,全区362个村就将实现全覆盖。

办公空间趋零化,带来开门服务新气象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去村委会办事,村干部们通常“一人一座一电脑”,有些村书记的办公室甚至可以用“豪华”来形容。村民要想找对人办事,往往得跑好多个办公室。不过,这种局面在浦东新区已经彻底被打破。

川沙新镇界龙村村委会原在一幢500平方米的两层独栋小楼办公,现在这里已变成村里的家庭医生诊所。而所有村干部都搬迁到界龙大道上的一间门面房里办公,那里正是改造一新的“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

服务站分为事项受理、自助服务、休息等候三个区域,村干部集中在80平方米不到的事项受理区域接待服务村民,没有任何独立的办公区域,工作面积仅有原来的19%。所有干部下楼办公、开门办公,老百姓进门,想找谁就可以找到谁。

像界龙村这样最大程度腾出村干部的办公室,让位于村民活动和服务,源于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建设提出的要求——“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村干部下楼办公,通过共享空间、共享工位、共享电脑,更加公开透明地为村民服务。

界龙村党组织书记马凤英介绍说,这次搬家,他们本来都非常舍不得,不少老干部起初并不太理解,认为没必要。但是,从封闭办公转变为开门办公、从分散办公转变为集中办公、从楼上办公转变为楼下办公后,村两委干部的工作习惯、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

以往村里像个小机关,开会要定时定点,当成一件事情来做。现在看看人都在,随时就可以开会。以往,条线干部只知道条线内的信息,开会回来后往往传达不到位,只是自己掌握。所有干部集中在一个空间内办公,最大程度方便了大家沟通,传递每个条线的信息,有力推动了全岗通的实现。

来办事的村民也反映,过去村干部坐在桌子后面头也不抬,总感觉隔了一层,现在把村委会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进门就能找到所有人,信息比以前更全面,态度比以前更好,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

打造“四站一室”,服务做到村民心坎上

腾出了村两委班子的办公空间,如何用好用足,使其真正符合村民实际需求,把服务做到村民心坎上?

浦东新区成立了“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小组,深入八个村调研40多次,与各镇、村现场研究村民需求,并通过给支撑、给资源、给保障,为村“家门口”服务中心建设注入活力。

立足把新的基层实践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去年发布区级标准《家门口服务规范》的基础上,浦东新区又形成了村“家门口”服务体系提质增能工作方案、“四站一室”建设标准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系统全面地明确底板要求、稳定服务品质。

周浦镇界浜村在空间上动足了脑筋,在北区建设党建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联勤联动站,南区建设文化服务站、卫生室,并打掉了村委会原来的围墙,通过德和广场、怀信步道连接南北两区。村党组织书记姚辉说:“以前有围墙,村委会下班后村民就进不来,现在围墙拆掉了,村民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来。”

“我的医疗就诊册用完了,可以帮我办一本新的吗?”张老伯来到书院镇塘北村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宽敞明亮的大厅、温馨舒适的环境让他眼前一亮。“首问接待”的全岗通社工详细解答了张老伯的问题,并指引他到窗口办理。张老伯拿出自己的社保卡,一会就办好了,“很方便,抬脚几步路就到,再也不用跑到镇里去。”

张老伯享受这些便利服务的背后,是各方力量、资源的支撑。以往村务代理室仅提供少量代办服务,现在全区统一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建设标准,提供自助办理、当场办结、代为办理、现场预审、帮助办理五种服务,199个服务事项可全覆盖帮办完成,33个事项可通过“一网通办”自助办理,29个事项可当场办结。

▇ 记者手记:一场由空间改造引发的转变

大桌子,大茶几,一人一间大办公室……过去记者去村里采访,时不时就会见到如此充满机关化味道的场面。

浦东新区率先探索在村级层面建设“家门口”服务中心,第一个要打破的就是村居行政化,直接要求“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这一步的挑战难度不可谓不大,一些村干部起先就不理解,认为没必要换地方办公。

然而,由空间改造引发的一系列转变令人欣喜。从封闭办公改为开门办公,从分散办公改为集中办公,从楼上办公改为楼下办公,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理念由“管理”切换到了“服务”频道。而集中在一起办公后,老百姓跑过来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也倒逼干部提升自己的能力——把条线打通,有力推动全岗通的实现。当然,最关键的变化还在于距离的缩近,村民们更愿意来布置温馨的村委会坐一坐,和村干部们谈谈心。

以村干部的作风转变“开路”,发挥老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创新探索让一键激活农村基层治理成为可能。

作者:唐玮婕

摄影:袁婧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