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陈万涛:从“全科医生”到专科教授

2019-04-10信息快讯网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陈万涛:从“全科医生”到专科教授-信息快讯网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用现在的话来说,陈万涛当初是妥妥的“全科医生”。

1986年,他从青岛大学医学院(原青岛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在省级综合性医院开始临床工作,积累了内外妇儿等多科室全面的临床工作经验。

出于对口腔学科的偏爱,他又从“全科”转为“专科”。他参加了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口腔理论提高班”,随即成为口腔科专科医生。1993年,他又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专业读硕;硕士第二年获得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毕业后留校,在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开始临床工作。

他先后当上口腔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口腔临床免疫学教研室主任。科研、教学、临床,他都成为了“身兼多职”的青年骨干。

热爱临床的他一头扎进了科研

医生这一职业,不仅仅是看病这么简单,作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医生,还要承担很多教学和科研工作。

“我最喜欢的其实还是干临床,”陈万涛坦言,“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更有成就感,也最能得到价值的体现。但是我们心里都知道,教学和科研也很重要,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期内很难出成果。特别是科研,有时候一个科研项目要经过几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这是对一个人理想和毅力的考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经得起清贫和耐得住寂寞。”

临床、科研和教学三者之间是互补的,没有教学就没有后备人才。陈万涛自豪地说:“我们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在历任学科带头人邱蔚六院士、张志愿院士以及现任学科带头人沈国芳教授的带领下,教学抓得非常紧,培养出来的人才精英也是业内最优秀的!”

在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陈万涛一直认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与医生和患者要求还有大段距离。就拿口腔鳞癌来说,经过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到目前为止5年生存率仍然只有60%左右。见过太多的病人因恶性肿瘤而失去生命,他无法心安理得地叹一声“这就是命”。

或许有些医生会觉得,这是恶性肿瘤,我们已经尽力而为了。就连我们普通人也知道,得了癌症,这是遗憾而无奈的事情。

但是,陈万涛所在的口腔癌诊治团队已达国际前沿的水平,他们心中始终抱着一个信念,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否还可以做得更好?是否可以把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提高、再提高?陈万涛不断地思考着,摸索着,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愈口腔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科研,特别是创新性科研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没有科研的支持,临床医疗水平很难提高。

“我现在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科研上。”陈万涛说,“九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科研方面也必须走在前头。”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口腔颌面-头颈部肿瘤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临床研究是九院的强项,而近十几年来,在肿瘤的基础研究方面,九院的进步也非常快,拿到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标志性公关项目。

“个人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依托医院和强大学科获得的。”陈万涛强调。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陈万涛:从“全科医生”到专科教授-信息快讯网

▲陈万涛将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科研上

寻找口腔癌发病的基因“密码”

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细胞中第22号染色体明显短一些,因此认为癌症的发生可能与染色体的突变有关。之后,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交叉错位形成了一种融合基因,导致细胞恶性增生,最终形成了肿瘤。

这一发病机制的研究,是人类首次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到肿瘤与基因的关系,是人类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发现。从此以后,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肿瘤发病基因的研究中,寻找各种肿瘤的基因“密码”。

2004年,陈万涛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开始对口腔肿瘤的发病、诊断和治疗相关基因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后期临床转化和标志物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般肿瘤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相关,陈万涛带领的团队通过改变动物的基因,加以化学致癌药物的诱导,建立遗传和环境互作的肿瘤动物模型,并以此来研究口腔肿瘤的发病原因,从而找到口腔肿瘤诊断、治疗的候选分子靶点。

2016年, 作为首席科学家, 陈万涛获得一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改革后的“十三五”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即“口腔癌分子分型和精准预防诊治标志物的研究(2016YFC0902700)”。这是目前国内精准医学领域恶性肿瘤分子分型方向设立的10个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是一个全国范围的协作项目,分为3个课题,由6所大学、18家医疗单位和34位课题骨干参加。

精准医学是目前临床医疗新技术发展的突破口和着眼点,肿瘤精准医学的开展,必须找到相关分子标志物,用于分子分型、分子预测等,根据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来对病人施行个体化治疗,这样不仅疗效更好,还能降低不良反应。

陈万涛介绍说:“大型的科研项目,下面分设多个课题和子课题,我们会定期召开周期汇报会议,对课题的研究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全程指导和实施过程把关。”

口腔肿瘤靶向药物研究

也是在白血病的研究上,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和试验,最终获得了第一种肿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并于1998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00年正式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20余种替尼类靶向药物问世获批,用于治疗乳腺癌、肾小细胞等多种不同的肿瘤。肿瘤靶向药物的问世,给人类攻克癌症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口腔肿瘤发病功能基因的研究基础上,陈万涛于2006年起,先后主持2项上海市生物医药处的新药临床研究重点项目,做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想要通过精准医学提高疗效,必须要有靶向药物可用。”陈万涛说,“我们根据前期研究的口腔肿瘤分子靶标,针对癌蛋白设计了一种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降解癌蛋白、杀死肿瘤细胞。”

目前,这一药物已经通过动物实验的药效研究,毒理学研究也将完成。药剂学、药效学、毒理学等全部完成后,才能申报临床新药试验,临床试验阶段还要分三期进行。可见,一种抗癌新药的研发过程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考验”,才有机会服务于患者。其间,可能还有很多药在这一长期过程中被淘汰。

在科研的战场上,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付出者,在一次次失败中爬起,继续艰难前行,全凭心中的信念和不服输的斗志。近些年来,上海市科委大力建设科创中心,其中有一项上海市科研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项目,也是陈万涛倾力参加建设的项目之一。

2010年,陈万涛开始了口腔肿瘤组织样本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建设工作,把病人手术后的肿瘤组织一份份收集起来,通过实验学方法以及现在最新的技术方法,把肿瘤组织背后隐藏的海量生物学信息数据研究、挖掘出来,然后把这些信息数据全部上传到服务平台上,建立起组织库和信息数据库一体化的、国际先进的口腔肿瘤资源库,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供专业人员使用。

临床获得的肿瘤组织标本是有限的,科研工作中做临床前实验、验证,几个课题可能就用完了。把标本中隐藏的生物学信息、遗传学信息进行分析采集后存放在共享平台上,就可以应用于更多的课题研究了。

说起科研,陈万涛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可能他自己都没有发现,他对科研的热情绝不亚于临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我们做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目前,全国有16家单位参加这一组织标本和生物信息库平台的建设,以华东六省一市为主。陈万涛作为科研服务平台主任主持的这一科研项目,对我国医学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名医简介

陈万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学系行政副主任、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行政副主任,上海市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

现任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口腔医学院口腔临床免疫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口腔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人才计划。

国家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作为负责人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课题)8项、市部级重点课题8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主编专著4部,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60多篇。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1项。


作者:蒋美琴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25年口腔健康服务覆盖全人群
视频 | 先睹为快!上海大歌剧院设计方案公布,后滩美“扇”即将展开
楚雄彝绣惊艳魔都,“乡村T台秀”亮相上海时装周
如何擦亮上海城市品牌金名片,在36个基层实践案例中寻找答案
永不忘记!建国来82名公安英烈为上海的平安献出了生命
二维码门牌来啦!上海开启 “智慧门牌”时代
关于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遴选结果的公示
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的前世今生,这套42册文献丛刊里藏着线索
真的不能再喝了!14岁男孩突发脑梗,医生:从没收过这样年轻病例,为所有人敲响警钟!
刘慈欣将获美国布兰迪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与多位诺奖得主成校友
爆料杜克大学学术不端,他赢得3400万美元生日礼物
今天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的生日,他的爱国精神在海峡两岸传扬至今
梅根对王室生育传统说“不”,王室医生、指定医院、媒体亮相……统统不要!
坚忍是中国人性格优点,也是抑郁症易感因素,医生提醒情绪低落要及时就医
肿瘤可以变身为疫苗加工厂?!《自然·医学》发布癌症疫苗新突破
南京这位医生“说谎”14年……私下给困难病患打住院费
97岁吴孟超写下“卧薪尝胆”、95岁王振义放弃专利,首场“我与共和国共奋进”报告会呈现7名医生故事
张震确定出演好莱坞大片《沙丘》,同框的还有“甜茶”“海王”“灭霸”
取消飞机行业外资限制,中俄远程宽体客机要来了丨上海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自贸区新片区增设在即,就外界关心的问题,这些负责人刚刚这样回应丨上海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手术治疗纳入上海医保一周年:每人5万元报销让患者“病有所医”
猜猜三月政务新媒体哪个词最热?最新上海政务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排行榜
上海和首张黑洞照片因何“结缘”?
【追梦青春】军医张彦:从维和救援到医学科普 15年跨越硝烟与生死的医疗生涯
给子宫内的宝宝做手术!这群医生想给心脏病儿一次“活得更好”的机会
巴西赛阿腊州联邦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
5G商用元年,医生“千里手”时代还远吗
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芳村弘道: 书缘这种事情,说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沪上名医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俞卫锋:一“针”重千钧
毛怪和大眼仔要回来了!《怪兽电力公司》《怪兽大学》将拍衍生剧集
西安交大学生为何说:这些哲学老师的分享有趣又有格
寻找心中的英雄,秉承他们的意志,担起年轻一代的责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与龙华烈士纪念馆携手打造“红色育人课堂”
每次发作天旋地转,临床治疗被医生视作难点,眩晕到底能不能推拿治疗?
带病也能长命百岁?两位中年患病却都活到九十多的医生,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该怎么做
市级医学专家“组团”下社区,开展阳光健康帮扶活动
沪上名医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蒋欣泉:总有一种紧迫的使命感
新型图像处理术实现更精准种植牙,国际口腔种植权威杂志封面刊发沪上专家口腔种植新成果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