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舍身报国的新闻前辈——读《新闻老战士与抗战》

2015-09-05信息快讯网

石晓华

近日拿到《新闻老战士与抗战》这本书,立刻被书中第一篇文章《报魂》深深吸引住了,欲罢不能,放不下手。

新闻界前辈们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笔为枪,在炮火连天的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采访英勇战斗的中国军民;在沦陷区,他们面对日伪的绑架、炸弹袭击、暗杀的威胁,报道日寇残害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报道前线军民抗日的英勇事迹,激励沦陷区中国人民抗日的勇气。一篇篇文章,展现出中国爱国新闻工作者,在血雨腥风之中气壮山河的斗争精神,留下了他们用热血写下的篇篇鼓舞民众抗日的檄文。我虽是新闻工作者的后代,但我父亲石西民很少提及过去,为此,我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可以说是孤陋寡闻。看完这本书,可以说被书中内容强烈地震撼了。

我看到,国难当头,新闻战士不分党派信仰,为爱国抗日而战。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抗战时,一大批爱国的民营报社和通讯社的新闻工作者,不畏危险,冲杀在抗战第一线。过去在我印象中,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界不是风花雪月,就是才子佳人;不是黄色小报,就是靡靡之音。但这本书颠覆了我过往的印象。邹韬奋、徐铸成、赵超构、冯英子、顾雪雍等前辈,高举抗日的旗帜,奋不顾身,充分体现爱国民族大义。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被封杀后,又创办了《大众生活》,又被封杀后,杜重远创办了《新生》周刊。当《申报》和《大公报》被迫停刊,民营的《文汇报》又顽强地新生出来,继续宣传抗日,在沦陷区与日伪进行斗争。这些民营抗日报刊前仆后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真不可小觑。他们是抗战岁月中一支具有顽强战斗力的生力军!

我看到,我们上海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为民族国家生存而战。

我生长的环境使我从小就知道,像我父亲这样的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是提着脑袋干革命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凡是爱国抗日的新闻工作者,同样也面临着随时牺牲的危险。徐铸成先生几次收到血淋淋的手臂和注了毒素的水果;顾雪雍在《大美报》写稿,遭到日伪机枪扫射,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不少爱国抗日的报人被敌人杀害了,如《社会日报》社长黎钧徒和《申报》的史量才。汪伪政府列出通缉83名的上海抗日爱国者名单中,新闻记者就占了49名。但是,新闻战士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顾雪雍说:“爱国记者和编辑,都收到过装有子弹的恐吓信,但是这吓不倒我们。许多工作人员上班时都带有遗书。”带着遗书写稿,看到这里,让我落泪。正如书中开篇纪实文学《报魂》一文中所写,“死亡的威胁没有阻挡爱国报纸的出版印刷。炸弹、炸弹、炸弹!所有这些没有吓倒上海有正义感的报纸和通讯社。他们搬迁了一次又一次,白天采访写稿,晚上在旅馆继续排版,第二天报纸照样和读者见面。”书中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将中国爱国新闻工作者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我震撼。壮哉,新闻界前辈!

我看到,抗战时期在各种环境下的新闻工作者的战斗风貌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现。

这部书中还反映了国统区的爱国新闻工作者如何与新闻审查巧妙周旋的情景。如像我父亲所在的《新华日报》用A、B版,用红墨水加“△”等办法,使抗日文章能及时发表出来与读者见面。而在沦陷区,徐铸成想出用“洋招牌”来办中国报纸的办法,继续宣传抗日,当洋人老板受日寇胁迫要《文汇报》改弦易张时,徐铸成“三斗洋老板”,保存了阵地。

此书也表现了根据地新闻工作者在敌人频繁的扫荡、清乡之下,除了面对死亡的威胁,还要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办好报纸,宣传抗日。其艰苦性真是难以想象。比如铁笔磨光了就用缝被子的针代替刻笔,推着独轮车办报。还有像金仲华这样令人崇敬的新闻工作者,为了让《世界知识》这份抗日杂志生存下去,担当争取民族独立的使命,走遍了半个神州。更有反映新闻工作者海外采访中国军民的抗日事迹……书中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了在各种艰难困苦环境中,爱国新闻记者多姿多采的战斗风貌,感人肺腑。

我还看到,前辈奉行的真实性准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穆青对子女谈到,在延安他写了一篇文章,因用语夸张,违背了事实和常理,受到领导委婉的批评。事虽小,但使他终身铭记。因为延安时期《解放日报》改版前,也曾有过失实的报道。毛主席为此严肃地指出:“不真实的报道,对群众谓之不真实,对党内造成虚假作风”。陆定一为此专门写下:“无产阶级新闻在事实上必须完全真实”,穆青将“真实性”牢记在心,以后不论他身为记者,还是走上领导岗位,真实性是他工作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是呀,70年前,为了真实报道中国军民抗战的实情,有多少新闻记者,不怕牺牲,在敌人炮火下,在血肉横飞的前线,写下一篇篇惊天动地的战地报道,鼓舞了全国人民与日寇决一死战的决心。又有多少新闻工作者为了宣传抗战的真实情况,不惧日伪的死亡威胁,怀揣遗言写下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战斗檄文。

看完全书,我良久无语,我为我对当年新闻界的无知而羞愧。我想,历史见证了新闻界前辈在抗战时期英勇战斗的身姿,文章留下了他们的奋斗足迹。虽然过去宣传不够,但时间会抹去灰尘,客观地还原历史的真貌,后人不会忘记那些为抗日而战的新闻前辈。

我又想,在今天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某些向钱看的俗流冲击着中国人的灵魂底线。面对金钱的诱惑,我们能守住“真实”这个良心底线吗?一旦国家有难,我们是否具有前辈不怕牺牲为爱国而战的爱国之心呢?

感谢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感谢为此书付出心血的组织者和工作者。

最后提一点希望,上海是中国新闻的半壁江山,希望上海新闻博物馆尽快建立,那些为宣传抗日而被敌人杀害的新闻战士,成千上万为国捐躯的烈士,可否在博物馆留下英名?

(此文根据8月26日石晓华在《新闻老战士与抗战》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作者系石西民之女)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