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世界级光子科学中心蓄势成形

2019-05-07信息快讯网

上海张江世界级光子科学中心蓄势成形-信息快讯网

上海光源内部试验大厅。本报记者袁婧摄

大科学装置对科技创新有多大助推力?昨天,我国大陆首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用十年运行数据给出了亮眼答案:稳定运行十年,用户从第一批20人累计增长到24684人,每年向用户稳定供光5500小时,发表论文逾5000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500余篇,直接推动了我国结构生物学的飞跃式发展,帮助我国物理学家获得了前沿领域的重大突破。

从25年前的一片农田,到十年前“鹦鹉螺”神光乍现,今天的上海光源在国际同类中能第三代光源中的产出成果数量与质量双双位居前列,成为上海科创新地标。

伴随二期线站扩建、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兴建,以上海光源为中心的世界级光子科学中心正在张江逐步成形。未来十年,上海光源将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创新策源能力,照亮更高更远的前行之路。

国之重器助推中国科技“领跑”前沿

自1947年发现同步辐射光以来,这种亮度比普通X光高出万倍的神奇之光,成为科学家洞察微观世界未知奥秘的利器。

上海光源于2004年正式动工,自破土到出光仅用了三年时间,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2009年5月6日,上海光源正式向用户开放。英国《自然》杂志以“中国加入世界级同步辐射俱乐部”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形似巨大的鹦鹉螺,电子能量高达3.5G电子伏特的同步辐射光,从432米储存环中被一条条光束线站引出。十年来,上海光源已成为诸多学科领域前沿“领跑”和高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

上海光源直接助力我国结构生物学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以前,国内同步装置解析出的蛋白质晶体结构只有99个,上海光源运行十年来,国内解析的蛋白质结构已多达3775个。其中,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重要蛋白质的解析,为国际紧急卫生事件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

借助上海光源,我国物理学家发现了外尔费米子、三重简并费米子。这是世界物理学界90年来的首次发现,对研发室温低能耗电子器件有重要价值,还可用于量子计算机。

新材料、能源、环境乃至文物保护等领域,上海光源频频助力用户取得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利用上海光源开展纳米催化剂研究,成为上海光源首个登上美国《科学》杂志的成果;之后,他又完成了甲烷高效转化研究,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十年来,上海光源还助力中国石化成功获得国际分子筛结构代码,用成像技术帮助高铁研发出新一代高强高导接触线,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了创新动能。

上海崛起世界最密大科学装置群

通过上海光源的建设,我国同步辐射光源加速器和光束线站的技术能力与建造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几乎所有核心部件我们都实现了自主设计与制造。”时任上海光源项目经理部总经理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洪杰说,建造光源时,他们派出大量科研人员到国外学技术;光源建成后,我们已有能力为国外光源提供关键设备。

继上海光源之后,张江迎来了大科学装置的建设高潮,世界最密大科学装置群由此崛起:上海光源线站工程16条线站正在顺利推进;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与活细胞成像装置正在不断优化;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土建已全面展开,关键设备预研也在进行中;百拍瓦超强超短激光装置正在加紧攻关……

“未来十年,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同步辐射时代。”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赵振堂说,当上海光源的光束线站达到40条之后,容纳能力将趋于饱和,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配套实验手段和能力的同时,需要发展新一代光源才能保持不掉队,确保上海继续走在国际同步辐射发展的前沿。

眼下,世界级光子科学中心的蓝图正在张江徐徐展开:到2025年,当这些装置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庞大的先进光源装置集群将为我国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等领域的研发水平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历史重任已然落到年轻一代肩上

大科学装置为各类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是顶级科学家的“孵化器”和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皿”。

在昨天举行的“同步辐射前沿发展暨上海光源开放十周年学术论坛”上,大家欣喜地发现,上海光源的两位优秀用户今年刚刚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十年间,上海光源聚集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及团队。”赵振堂在报告中说,在上海光源的用户中,有53位院士,“千人计划”及973首席科学家领导的团队有100多个,由“杰出青年”“青年千人”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领衔的团队多达300余个。

一批年轻科学家与上海光源共同成长。十年来,上海光源共接待近2万名学生用户开展实验,经过在光源的系统学习,他们成长为了可以利用同步辐射技术开展领域前沿课题、把握前沿方向的青年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教授、研究员。

上海光源的成功建设与运行,还带动了国内相关大科学装置的发展。目前,北京、武汉、东莞等地都已在筹建新光源。“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不会再退却。”全程关注上海光源建设与发展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森玉在昨天的论坛上说,建设新光源的历史重任将落在“80后”“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身上。他表示,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坚,“不攻坚,无未来!”

徐洪杰认为,如果利用大科学装置取得科学上的突破是红花,那么为大装置建设、运行、维护的付出就如同绿叶。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甘当绿叶,“你们的付出必定会受到重视,因为离开绿叶,红花也终将无法四季常开”。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周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条线路培养出四代劳模!上海公交开出首辆“劳模先进号”
上海中学刚建好的教学楼,智能化程度在同类项目中堪称先进
这些“小扳手”志愿者拿到了上海首批志愿服务激励卡
定了!明天起,上海将降低职工社保费率!
涨价!只能在郊区投放的哈啰,成为上海收费最贵的共享单车
同筑生态文明之基 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社会各界热议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重要讲话
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管乐艺术与商圈来了一次“亲密邂逅”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论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重要讲话精神
祝贺!高福教授、颜宁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每人年均读书4.66本,远低于世界文化强国,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2000份材料陆续春播育秧 预计明年进行品种审定
奇迹!《科学》封面:3D打印会“呼吸”的人造器官,还没有一枚硬币大
4.2万年前的小马驹尸体仍有液态血液,科学家尝试克隆,你赞成吗?
“五四”断想:百年风雨中的中国科学人
上海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研究中心成立
颜宁再度辟谣,拜托了,请守护好这个天才科学家的纯粹心吧!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挪威的贡献最大,它是怎么做的?
14号线全线打造绿色地铁“上海样本”
打响上海政协理论研究品牌
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应勇为两家单位和两名个人颁发上海市市长质量奖
上海:最富吸引力外商投资热土之一
上海新华书店:70年接力绘就书香地图
科学家的脑洞!太阳能电池“喝”了咖啡之后,能效提高了20%
推动长三角老品牌振兴,上海老牌新品首发地落户枫泾长三角路演中心
别把午睡变误睡!科学午睡有“四忌”,这类人最不适宜午睡
国内脑瘤患者治疗新选择!一批世界神经外科“大牛”来华,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镇江南朝十二陵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速度围观!
“5G+AI+医疗健康”落地徐汇,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国家级医疗人工智能示范中心
上海积极推进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依法处罚《我的世界》游戏运营方
阿媒:阿联酋将大大受益于“一带一路”,成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枢纽
攀岩入奥后热度攀升,世界顶尖选手齐聚吴江汾湖上演巅峰对决
制备仿生纳米药物,我国科学家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百年五四,科学精神薪火传
2019年上海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目800个,上交、复旦两校立项数超1/4
首届国家最高技术奖院士捐100万研究丝路科学传播史,以他名字命名的数学中心今成立
社区湿垃圾处理站建成了景点,这座“才貌双全”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可实现湿垃圾不出社区、处理不过夜
沪上名医丨她为千万尿毒症患者带来希望,上海市腹膜透析研究中心副主任方炜:爱自己所学,为患者所学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