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午觉是人的本能需求,但午睡中竟隐藏四大健康风险,专家为你解锁正确睡姿
你和你周围的人,睡不睡午觉?
要睡派
“眯10分钟都好,毕竟中午不睡,下午崩溃!”
“忙了一上午,再咋个中午都要睡会儿,休息哈脑壳三!”
“即使睡不戳,安安静静的躺到耍会儿手机也很舒服!”
不睡派
“睡短了有起床气,睡久了脑壳昏,起码半个小时才缓得过来!”
“尤其趴到办公桌上yue起睡那种,还要流口水,好篓哦……”
“据说,不咋睡午觉的人智商都要高些!”
其实相信更多的人只想说:这哪里是我可以选择的嘛?!只要上眼皮的引力加重,只要在多靠了一会儿,只要多打了几个豁害,老板/领导/上司看你的眼神都不对了:我看你就是想偷懒了……
今天,我们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医生,与华西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陆天怡、彭静、杨子馨三位学霸同学一起,来跟大家科普一哈,午睡真的值得拥有!
一
不要以为只有晚上睡觉才是刚需,睡午觉一样是人的本能需求!
早在1986年有项关于“人类睡眠与觉醒的节律实验”中就证实了,人完全清醒的状态只能持续差不多4小时,4小时左右就会发困一次,在一天当中,人最容易觉得想睡的有两个时段——凌晨1:00~4:00和下午13:00~16:00。
在这两个时段中,受生物钟的刺激控制,人体处于生理清醒状态的低潮,需要通过睡眠来再次保证自己恢复体力和精神。只是两者区别就是,午觉睡的时间短,晚上睡的时间长。
至于为啥子有些人不睡午觉,下午也不困,为啥子有些人睡了午觉,下午还是昏戳戳,先说清楚,每一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都有差异,这里主要是针对绝大多数人的情况来说。
二、睡午觉,真的有好处
我们要站在科学的角度给大家强烈呼吁,睡午觉真的是有很多好处的。
▋好处1:消除困乏 让记性更好中午哪怕只睡10分钟,消除困乏的效果比晚上多睡两个小时还好得多。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ednick等2003年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发表了研究结论:白天小睡与夜间睡眠一样可以促进睡眠依赖的记忆。
所以,睡午觉还可以帮助你增强记忆力,因为通过午睡不仅可以将碎片化的记忆形成具有网络结构的记忆,还能在睡眠过程中将信息从短期转化成长期记忆。
哎呀,这个好处简直太诱惑人了,毕竟现在随时找门钥匙、车钥匙、抽抽钥匙的事,发生得越来越频繁了(还没有说找手机、找笔记本、找身份证、找娃儿……)
▋好处2:调节情绪 缓解压力
当然,普通人不需要研究证据就会有感觉:午后眯一会儿可以改善心情,降低人体紧张度,尤其缓解压力的效果就像晚上睡了8个小时的整觉!心情也可能会舒畅很多哟!
▋好处3:提高免疫力
午睡提高免疫力的说法,目前还很难用证据去证明,但免疫力处于低下时期的患者,比如感冒、肺炎、腹泻、肿瘤化疗或放疗等疾病的患者很容易疲惫,这时免疫力处于战斗中整体较低的水平。如果剥夺他们白天小睡的机会,会拖快速康复的后腿。因此,对于这类免疫力下降的人群,需要白天小睡来补充一哈自己的免疫力。
而普通的健康人,在辛苦了一上午之后的短暂午睡中,想象自己提升了免疫力,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帮助我们抵御疾病,增加精力。
医生,要是积极的自我暗示有用那我暗示了这么多年还是没瘦呢?
▋好处4:减少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
在一个涉及欧洲两万多人的研究中发现,睡午觉跟冠心病死亡率的降低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在有工作的人特别男性中很明显。
西班牙的一个医学研究结果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每天午睡30分钟,人体内激素分泌更平衡,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也可以减少30%。除此之外,睡午觉还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三、这样睡午觉,真的有坏处
问:“医生,你说了午睡那么多好处,但为啥子我睡了一下午,醒了觉得脑壳晕,心情也不好喃?”
答:嗯,你说的对,确实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情况,但这个问题是在于你睡错了午觉!!!
下面,我们就来好生摆一哈这种让人脑壳昏、心情不好的午觉到底错到哪里!
▋1. 午觉睡太久
为啥会出现上面那些睡午觉后出现的不舒服症状?多半都是因为你午觉睡太久了!
那多长时间算久呢?一睡一下午三四个小时肯定算久,睡30~60分钟之间也算久,反而1~1.5个小时不算久。
这个时间有点奇葩是不是?睡短了也久,睡长了也久,其实,这里所谓的“久”除了时长以外,还主要看符不符合睡眠的周期,接下来就先把“睡眠周期”的概念给大家讲一讲。
人的睡眠可以简单地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阶段,是周期性循环交替的,一般一整个周期需要1~1.5小时。
一般人在入睡超过30分钟后,就由浅睡眠进深睡眠阶段,在这时鼓捣醒了就会觉得周身不舒服甚至更困。因为这时被抑制了的大脑皮层还未解除,关闭的毛细血管还未开放,大脑出现了暂时的相对的供血不足。
在30~60分钟这个时间段会进入深度睡眠,在这个阶段被打断叫醒,之后半小时还会有轻微的头痛、全身无力的表现。因为慢波睡眠没能完成正常的睡眠周期,可能导致一种称为“睡眠惯性”的现象,在这段时间醒来人会觉得昏昏沉沉,迷失方向,也会造成浑身无力、越睡越累的状态。
而反而睡到1~1.5小时醒的人,完成了一个浅睡眠和深睡眠交替的完整的睡眠周期,就不会出现脑壳昏啊、力气不好的现象。
此外,还有人把白天的睡眠时间跟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做了研究,发现白天睡得越多,这两类疾病的发病风险就会越高!
所以,对成年人来说,午睡与健康的关系可以理解为“J型关系”→白天小睡怡情又养生,久睡可能预示已经生病或容易生病哦!
正确做法:
睡午觉最好控制在20分钟左右,在深度睡眠发生之前就醒来,这样可以快速恢复身体能量,提高警觉度,快速、高效地投入,也被称作“快速充电式”午睡。
▋ 2. 午觉睡得晚
在周末常常有这种现象,有些人中午耍得精神得很,等到下午四点过刚不起了,ba到床上去躺起,等醒了天都要黑了。
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打乱了自己的生物钟,午觉睡得晚起来得也晚,晚上自然也睡得更晚。明明平时十一点过就来不起了,这下耍到凌晨两三点才睡得戳!造成的连带效应就是,第二天白天精神也不好。
正确做法:
午睡最好的时间是在早上睡醒之后的6~8小时,以及晚上睡觉前的8小时之前,这样既能缓解上午工作、学习的疲劳,短暂午睡后,又不影响晚上的睡眠。
▋3. 吃了饭就睡午觉
有些人为了想多眯会儿,经常吃了中午饭就马上去睡了,这样是非常不科学、不健康的行为。
问:“医生,但是吃了饭就是容易打瞌睡你晓得三,不睡咋个解决这个问题嘛!
答:是的,吃了东西确实容易困,因为吃了东西后肠胃蠕动会加快,血流涌向胃肠道,集中到消化系统,致使流向大脑与四肢的血液相对减少,大脑和肢体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与养分供应,乳酸等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容易产生困意。
这样引起的问题是很多的:
① 对消化系统来说,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诱发胃炎甚至引起食物反流,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② 对脑部供血来说,可能因为脑部供血不足,容易造成睡醒后头昏脑胀,四肢乏力,周身酸软。
③ 对头部血管来说,吃了饭马上睡皮下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涌向消化器官与大脑争血,就可能有诱发脑栓塞的危险。
正确做法:
午饭后20分钟到半小时睡午觉比较合适。
四、这些睡午觉的姿势,你可能踩了雷
这些趴到睡午觉、zua瞌睡的姿势你们有没有用过?除了手麻、流口水、有颈椎病风险之外,你们晓不晓得,长期这样子睡午觉,还可能对大脑的反应速度、视力、胃、牙齿都有伤害哦!
▋风险1:压迫神经 影响大脑反应速度
神经科、骨科或康复科医生特别强调头颈姿势对颈椎、局部肌肉及脑供血的影响。趴到桌子上睡的亲们,由于睡觉时多处关节肌肉紧张、神经受到压,长期压迫手臂和脸部,会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使两臂、脸部发麻甚至感到酸痛。
如果不加注意,时间长了会演变成局部性神经麻痹或使脸部变形,甚至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大脑反应速度。
▋风险2:视力受损
趴到睡过午觉的人很多都有体会,起来看东西还有点模糊,眼圈红晕,甚至眼球充血。
趴到睡觉眼球容易受到压迫,长时间这样会造成眼压过高,出现暂时性的视力模糊,使视力受到损害,久而久之会使眼球胀大、眼轴增长,形成高度近视,同时也容易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尤其对已经出现轻微近视症患者、近视患者或戴隐形眼镜的学生危害更大。
反正,我们眼科医生是不准青光眼的患者趴到睡觉!至于你们,个人考虑嘛!
▋ 风险3:诱发胃炎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趴到睡觉可能会与胃炎有关系。
因为人在午饭后至少需要1个小时才能把胃部的食物排空,吃完午饭就趴在桌上睡觉,胃部被压迫增加蠕动的负担,容易造成胃部胀气,降低胃部消化食物的能力,影响吸收。
▋ 风险4:诱发牙周病侧起趴到睡,加在牙齿上的侧向力不仅会破坏牙齿质地和影响牙齿的运动,还会诱发牙周病,甚至牙齿脱落。
1999年日本颌咬合学会杂志上东京医科大学牙科学院综合诊断系的Nakamichi Satoshi的一篇一项关于睡眠姿势和失去牙齿数量的调查中发现,趴到睡的人的牙齿脱落率显著高于躺到睡的人。
即使没有这些吓人的病,流han口水也完全影响形象嘛!
解锁正确睡午觉的姿势
▋最好的姿势:躺到睡
▋没有条件:靠着椅背睡觉,脖子后面带个U形枕,腿可以放在椅子上,有利于全身的血液循环。
▋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趴到睡:要拿个软而有一定高度的东西垫在手臂下,半边脸侧趴到睡,不要压迫眼睛,全身放松,把手按照舒适的姿势放置,这样能够避免压迫视神经,还能防止胃部遭到挤压。
PS:睡午觉醒了之后,不要猛地一伙站起来,先慢慢坐起来,活动活动,过几分钟再进入工作状态。
五、这些人不适合睡午觉
虽然科学的睡午觉有那么多的好处,但真有那么些人不适合睡午觉或者不适合经常睡午觉:
1.没有午睡习惯的下午还精神抖擞的,就不要鼓捣自己午睡了。
2.晚上失眠得凶的人,白天最好gang起不要睡。
3.患糖尿病、代谢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人,注意不要白天睡太久,超过45分钟,就可能意味着血糖或血压增高。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