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百年风雨 一世情仇
《八道湾十一号》
黄乔生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常楠
人与住宅,似乎天然就有种说不尽的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一次选择、改变或是整修自己的住宅,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所谓“乔迁之喜”是也。
住宅主人决定着住宅的个性、品位和功能,住宅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了居住者的心性和人生轨迹。可以说,正是因为人的熏陶和沁润,住宅已不再是单纯的普通建筑,而成了居住者心灵的外化和象征。所以,修葺名人故居、保护老街老巷,不仅是为了保存一段历史和记忆,也是为了和曾经的居住者进行无言的交流。
黄乔生的《八道湾十一号》就讲述了这样一所住宅,即作为书名的“八道湾十一号”——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周氏三兄弟”在北京曾经的共同住宅。这所住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名显赫:它见证了鲁迅名著《阿Q正传》的诞生,见证了鲁迅、周作人兄弟的失和,更见证了周作人附逆之后的“荣耀”和辞世之前的凄凉。
早期的八道湾十一号,人丁兴旺、高朋满座,曾留下章太炎、蔡元培、胡适、钱玄同、郑振铎、许寿裳、郁达夫、刘半农、梁实秋、爱罗先珂等多位名流的足迹,还曾接待过当时尚未成名的毛泽东,佑护过李大钊烈士之子李葆华,有着明快鲜亮的色泽。
中期的八道湾十一号,表面清雅冲淡,内里隐含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苦涩与消沉,也和周作人这一时期的思索与犹豫密切相关。
后期的八道湾十一号,在虚假的“繁荣”和“风光”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无奈与凄凉,反映出周作人附逆之后的迷茫与苦闷。
晚期的八道湾十一号则破败萧条,不复往日荣光与热闹,屡遭被没收与切分的处理。此时,周作人垂垂老矣,在耻辱与压抑中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二十余年。
八道湾十一号是不幸的,它看过太多人世间的离合悲欢与苦辣辛酸,在这所宅院中生活过的人们,大多以悲剧收场;八道湾十一号又何其有幸,它亲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多件重大事件的发生,亲历了主人周作人坎坷曲折的心路历程,更折射出中国现代史的风云突变。这使得它从众多旧宅中脱颖而出,得以在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八道湾十一号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住宅史、建筑史,也是一部家族史、社会史,在小小的宅院中展示出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剧烈变迁。
在研究周氏兄弟的著作多如过江之鲫的今天,写作《八道湾十一号》且对前人著作有所拓展和超越并非易事。然而,黄乔生宕开笔墨,对笔下人物常含同情,写得引人入胜。这源于对人的复杂性的洞察,也源于对历史不可逆性的感伤和叹息。无论对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在八道湾十一号的爱恨情仇的解读,还是对羽太信子姐妹心态的分析,或是对周丰一、周丰二等周家第二代人悲剧命运的诉说,作者都不温不火娓娓道来,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视角凝视着他所关注、所描写的对象。
作者较少对他所描写的对象作具体评价或批判,而是尽可能地从史料出发,让史料还原历史真实,把评价和思考的权力交给读者,在浓厚的史料氛围中让读者领悟到历史本身的残酷与悲哀。这种隐忍克制的写作态度,非有深厚学养和透彻识见的作者不能为之。这也是此书异于其他研究周氏兄弟著作的最大特色。
黄乔生研究周氏兄弟多年,撰有《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等专著,此次从地缘文化入手,对周氏兄弟之间关系进行别样阐述,是全新的尝试和挑战。这种固定空间、任由时间和人物自然流动的写作尝试是相当成功的,它以八道湾十一号这所住宅为窗口,构画出近一百年来周氏家族所遭遇的人情冷暖和世事沧桑,把无尽感慨和叹息凝聚在有限的空间和细节里,使得八道湾十一号这所住宅的信息含量无限放大,直至笼罩整个周氏家族和民国文化史。在作者笔下,八道湾十一号已成一种宿命般的象征和符号,为每一个在此居住者身上留下终生不能抹去的烙印。
如今,八道湾十一号在都市化浪潮中幸存下来,这是令人欣慰的。这所院落中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虽已逝去,但其中的故事将继续流传——这得感谢《八道湾十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