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感受生活?这个雅集教你活得有诗意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8月23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处暑,告别夏天、迎来秋天第一丝凉意之际,“节气中国 诗意江南——长宁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再度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举办节气雅集。
处暑是中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降临,暑热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秋天的清凉萧肃之气。长宁二十四节气之处暑雅集分为“匠心之韵”和“节气之美”人文讲座艺术体验两大板块。
在活动现场,一场精心安排的节气花道体验,让参与者把夏天尾声最后的鲜润美好定格在小巧的花束里。以莲子、荷叶、山药熬制而成的“节气美食”,则由内而外、在季节变迁时安抚身心。一旁,青年版画家王盈带领人们以古朴的木刻水印之法,制作充满创意的节气手帐。
“处暑这个节气,是‘秋风未至蝉先觉’,是白居易笔下的‘池上秋又来,荷花关城子’……由夏转秋,果实变得饱满,莲花结成莲蓬,而这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适合看云起云落的时候。” 作为讲座的主讲人,以书写江南二十四节气著称的浙江作家王寒受邀来到上海,为人们讲述节气中的江南风物之美。她眼中的处暑,虽然处于“秋老虎”和台风的双重夹击之下,却依然充满诗意。
王寒迄今已经出版过十五部作品,包括地域文化的《浙江有意思》、“台州人文三部曲”《大话台州人》《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台州有意思》,还有描写植物的《江南草木记》,介绍美食的《无鲜勿落饭》。在她笔下,不仅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更有随处可见的江南草木、美食、民俗、人文,点点滴滴,都是都市中难得遇见的节气之美。
“从小在浙江长大,家住山下,我熟悉的还是江南,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王寒说,节气是农耕时代的文化密码,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同一个节气,到了江南,就形成了不同的风物和风俗。比如,谷雨时节,南方摘茶,北方食椿,南方看橘花,北方赏牡丹。到了立夏,同样在江南,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吃麦饼,有的要吃乌米饭或乌饭麻糍,有的要吃五色饭,还有的要吃“三新”——樱桃、青梅与新麦。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
王寒与二十四节气结缘,始于江南草木,起初她每周去花市,赶赴一场又一场花展,随后开始关注节气的变化——不同的节气,对应着不同植物的萌芽、开花与结实,不知不觉已随着二十四节气走进古人传统文化的深处:从一朵花开、一片叶落中,感受到时光的变化,以及深匿在节气里面的中国人生活的“仪式感”和“小确幸”。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一个节气都是良辰美景:春要桃花酿酒,春水煎茶;夏要送别花神,荷叶消夏;秋要东篱把酒,暗香盈袖;冬要擂圆香,插梅花…… 二十四节气如杂花生树,枝枝节节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温情,它是丰富实用的,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寒娓娓道来的讲述,令现场观众掌声不断、踊跃提问。
如何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中感受生活的小确幸?王寒为都市女性们特别支招:“对于节气,女性的关注度可能会更高一些。我觉得,身为女性,往往更细腻更敏感。现代社会的女人,既要在工作中拿得起,也要懂得生活的真谛,活得尽可能诗意、要有感知美的能力。一个爱生活的女人,会为春天的第一朵桃花喜悦,会在端午节时插两枝艾蒲,能听雨打芭蕉也知道白露为霜……这样一个爱美的、懂得感知美的女人,会给家庭、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而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只跟你对生活的热情有关,这就是生活的态度。”
据介绍,作为上海创新型公共文化品牌活动,“节气中国 诗意江南——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创新系列活动”由上海长宁区文化局创建并主办,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平阁文化艺术承办,是一档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深度发掘江南文化为核心、旨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创新型公共文化活动,带领公众打通“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方位体验节气之美,探寻江南文化的灵秀意境。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