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 《石库门的笑声》:有生活有品相的笑声,是独角戏的品相

2019-09-04信息快讯网

剧评| 《石库门的笑声》:有生活有品相的笑声,是独角戏的品相-信息快讯网

独脚戏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曲艺品种,它曾给上海和江浙的观众带来过许多欢乐。在许多上海人的记忆里,对以姚慕双、周柏春的《宁波音乐家》《学英语》等为代表的独脚戏名作,真的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想起来就要发笑发噱。遗憾的是,若干年来,上海舞台上已很久难觅独脚戏的身影,更看不到独脚戏的新作。

不过,从去年中秋节起,《石库门的笑声》打破了沉寂,毛孟达、沈荣海这一对年龄加起来超过130岁的老搭档,以一台崭新的独脚戏专场引来了上海观众的热烈反响——近一年间,专场月月上演,累计已演满50场,而且是场场满座,观众都是自费购票。演出时,场外人头攒动,场内笑声如潮。演出市场的真实反应说明了观众对独脚戏的喜爱和念想,也昭示了《石库门的笑声》创作演出的成功。

剧评| 《石库门的笑声》:有生活有品相的笑声,是独角戏的品相-信息快讯网

独脚戏是一门通俗艺术,具有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它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与上海市民生活的契合。《石库门的笑声》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作品。在演出现场,两位演员的表演经常会得到台下观众的即时呼应,一个笑料包袱出来,演员刚要抖开,观众已齐声应答,可见作品的话题与观众的生活与心理相通相连。这个独脚戏说的是改革开放的上海,具体着眼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传达的都是上海都市的风俗风姿,展示的都是衣食住行的过往今朝,吟唱的都是街头巷尾的叫卖吆喝。住,从老弄堂的隔墙有耳讲到新公寓的邻里陌生;吃,从不识进口食品的洋相讲到本帮菜的丰富;行,从堵车停车讲到未来道路救援的新装备;衣,从当年的假领头讲到裙装时尚的翻新。桩桩件件全是市民身边的实情与趣闻,于是观众的亲切感与体验油然而生,加上作者演员夸张幽默的艺术加工,结果笑声连连满堂粲然。这就是独脚戏的魅力。

不过,《石库门的笑声》并非只是罗列生活的表象,透过一个个噱头,作者演员对生活的评判也在不知不觉中流露。说到当今上海孩子说不好上海话,以致分不清出生证与畜生证的发音区别的段子,观众能够体会到作品对本土文化弱化的忧虑。说到石库门里邻里的亲近,新公寓门越关越紧的段子,能够感受到作品对都市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期盼。说到旗袍开叉的升高以及时装式样的多变,也能从中读出作品对审美取向的针砭……这样有生活有内涵的作品是独脚戏应有的品相,所以它受欢迎,有人气。

剧评| 《石库门的笑声》:有生活有品相的笑声,是独角戏的品相-信息快讯网

观众喜爱《石库门的笑声》还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它将独脚戏的传统艺术技巧与新的生活内容比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独脚戏作为一门曲艺艺术,靠的不是“卖野人头”哗众取宠的低级趣味,讲究的是说学逗唱的扎实基本功乃至独门绝活。毛猛达沈荣海是35年的老搭档,上下手之间的逗、捧配合娴熟默契,收放得当。两人又各有拿手的招式:毛猛达一段报衣料名称的贯口,吐字清晰,一泻千里,是传统技巧,用来表达生活的变化恰到好处,赢得满堂喝彩。沈荣海与他一起演绎上海弄堂叫卖声,两人悠扬的腔调起落有致,味道十足,也是传统的根底,承载的是满满的上海风情。这些传统技巧的运用在作品中并没有陈旧的感觉,因为作品的内容全是新时代的社会风貌: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等,已是两位演员表演的素材与对象;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也都在作品中以喜剧的角度作了演绎:连最近的垃圾分类都有幽默的解读。可以说,《石库门的笑声》在独脚戏的传承中创新方面已走出了扎实的一步。虽然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话,这个作品还需要进一步打磨,现在的下半场的套路还有些老,但它给独脚戏艺术无疑带来了清新空气和启示激励。两位已过退休年龄的老演员对舞台仍然如此执着努力,他们背后的整个策划创作团队运作如此有追求有效率,从事独脚戏艺术的其他同行是否也受到了鼓舞呢?

剧评| 《石库门的笑声》:有生活有品相的笑声,是独角戏的品相-信息快讯网


作者: 荣广润(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邢晓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