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宝剑锋从磨砺出,耄耋之年坚持“细细看病”,记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廖美琳教授

2019-09-19信息快讯网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宝剑锋从磨砺出,耄耋之年坚持“细细看病”,记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廖美琳教授-信息快讯网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卫生健康系统里,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建国7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与报共同推出“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来稿众多,本报选登优秀作品刊发,希望这些共和国名医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成为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宝剑锋从磨砺出,耄耋之年坚持“细细看病”,记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廖美琳教授-信息快讯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肺癌诊治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成果,各类新兴的治疗方式层出不穷,肺部肿瘤成为近20年治疗效果进展最为明显的肿瘤之一。廖美琳教授从医60余年,和肺癌研究“亲密”接触了近半个多世纪,可以说她是中国肺癌诊疗发展的最直接见证者。

廖美琳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医学就是一个相加的过程,每一步都算数。

廖美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老师。起初她并没有从医的打算,然而因为一些家庭变故,廖美琳毅然改掉了原本电气专业的志愿,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始了与医学延续一生的缘分。1957年,廖美琳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分配到胸科医院工作。当时肺癌患者很少,结核病、气管炎病人多,廖美琳便从一个呼吸科医生做起。

“我的性格是,既然去做一件事情了,就一定要努力把它做好”。

上世纪60年代,当时还是主治医生的廖美琳目睹粗大的引流管插入患者有积液的胸腔进行引流时患者痛苦不堪的神情,常常感到自责和忧虑。她大胆地提出了用细硅胶管取代旧式的粗引流管,实现持续引流,并辅以药物注入治疗,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

接着,她根据临床实践撰写了一篇总结性论文《细硅管胸腔插管引流治疗癌性胸腔积液》,彻底推翻了传统的“恶性胸水不治”的观点。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宝剑锋从磨砺出,耄耋之年坚持“细细看病”,记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廖美琳教授-信息快讯网

70年代初,肺癌开始抬头,国内发病率不断上升。上海市胸科医院开设了我国首个肺癌专科病房,廖美琳充分参与到这个新病房的创建中。自此她的工作重心完全放在了肺癌研究上,一做就是几十年。

万事开头难,那个时候医生对于肺癌治疗是完全束手无策的,对廖美琳来说也意味着接踵而来的全新挑战。为解决临床上的棘手问题,图书馆成了廖美琳的第二个“家”。从教材到学术期刊,任何和肺癌相关的她都没放过,中文的看完了,就看外文的,遇上不熟悉的词,就一边查字典一边看,完全泡在了书堆里。

这样读书的习惯廖美琳一直坚持至今,到现在还从中受益无穷。

廖美琳说:“当医生就要有勇气闯禁区,我的心中总充满了为什么,我想要找出答案。”正是这样的好奇心,驱使着廖美琳不断前进。

1978年,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那一年,廖美琳完成了自己人生第一篇关于肺癌的论文——《肺癌的倍增时间与预后的关系》,被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上,这更增强了廖美琳研究肺癌的信心。

此后,她开始勇敢地挑战肺癌最棘手难治的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小细胞肺癌化疗结合手术的多学科治疗,将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10%以下提高到36.3%,改变了以往认为小细胞肺癌不能手术的观点。

1985年开始,她在国内率先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的高剂量化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使这部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2个月,进一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对于肺癌中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她也没有“放过”。廖美琳在国内率先开展了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多学科随机研究。

2017年,廖美琳发表了最新的SCI课题研究,发现血管内壁因子恩度手术辅助治疗对Ⅲ期肺癌有效,取得了肺癌研究领域又一突破性的进展。

从1970年到1990年,化疗大幅发展,效果提高了,副作用降低了,再到2000年后的靶向治疗出现,以及近十年兴起的免疫治疗……全球肺癌诊疗走上了更有效、更规范的道路。廖美琳目睹并参与了这些新技术的落地,亲历了肺癌诊疗时代的更迭。

1980年,她在两位恩师徐昌文教授、吴善芳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下,参与撰写了中国第一本肺科肿瘤专著《肺癌》。2005年,廖美琳主编了《恶性胸膜间皮瘤》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该领域的专著。

走过近半个世纪,针对小结节肺癌越来越多的现状,她又于2016年主编出版了《微·小结节肺癌》,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微·小结节肺癌”的专著,指导国内临床医生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肺部小结节诊治,为患者争取更长、更好的生存期。

无论行医做人,廖美琳都称得上这个时代的表率。她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科研奖项,以及中国医师奖、全国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第二届“上海白玉兰医学巾帼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除了是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廖美琳同时还担负着很多重身份。作为医院首席专家,她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为了使更多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她因人施教,制定培养计划,毫无保留地传授带教。她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青年人开展科研、开设课题,选送中青年医师出国进修深造,支持和培养青年骨干走上管理岗位。

廖美琳常常告诉学生,无论对待同事、朋友或病人时,都要谨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对她来说,只有把接班人培养好了,后继有人了,才算真正的成功。

作为一名女性,廖美琳对女性患者也有着特殊的关爱。她最早开始关注“女性肺癌研究”,率先进行了大规模女性肺癌的流行病、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我国女性肺癌发病趋势高于男性,并不断探索找出背后的原因。

作为中国肺癌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今年已经85岁的廖美琳依旧每周出门诊,坚持阅读文献,掌握肺癌诊疗最新进展,词典是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从医60多年,做肺癌医生近50年,廖美琳用好奇心和勤奋的学习武装了自己,一步一步走到职业生涯的高峰,在肺癌领域,成为执牛耳者。

“我现在对肺癌越来越有信心,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我们不管在临床上,还是在科研中,都不断在进步,并且越做越好,我也相信,在将来,肺癌是有可能治愈的”。说起未来,廖美琳充满希望与欣喜。

作者:邓天(上海市胸科医院宣传文明办科员)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科学指南
这家世界知名药企全球董事会集体来沪,李强会见“掌门人”,欢迎深耕中国健康市场
“那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中国艺术歌曲如何成为青年作曲家的避风港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在京举行
我驻日使馆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技发展报告会:授予两位日本友人纪念章
中国第一部00后成长纪录片,在央视大火:新一代终于不再争着赚钱、买房
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刚刚,2019年上海“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
共和国历史上的大阅兵:世纪之交的跨越
沪上名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副院长王玉东:时刻为患者考虑
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五姐妹”,寄托了叶辛对一代人的命运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讲述新中国国家形象设计背后的故事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第五场现场直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志”特殊标志核准
《零零后》纪录片,12年跟拍,浓缩人生中最隐秘的成长经验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丨“我和老师有个约定”——“好老师”为学生成长描绘美好图景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树立健康城市典范,上海将医改成就写在人民健康上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听医生韩宝惠讲背后的故事:早筛早诊,把不治之症变为“慢病”
美军精锐部队购入中国大疆无人机,改小的一款长度16厘米但飞行时距短
这所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了人民穿衣难题的大学,书记校长轮番上讲台为新生开讲思政课
【中国稳健前行】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憾负2号种子无缘中国公开赛八强,黄宇翔感谢李矛的点拨令自己受益匪浅
中美学者因一座中国桥结缘,跨越太平洋合作15年,只为将这个美丽的中国建筑推向世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论坛第六场活动举行
“给00后讲讲共和国”,这五位大咖分享人生经历,引导“00后”心系祖国、承担责任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夏强教授:为了每一个母亲的微笑,奋斗无悔
沪上名医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昊:再艰难也终归可以见到曙光
在日华侨华人举办《礼敬共和国》大型文艺晚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不积跬步,无以成国之骄子,记中国医师奖获得者胡庆澧教授
沪上名医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贾兵:带领小儿心胸外科创新发展
第三届家庭教育公益论坛:以科学方式助力孩子精彩成长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除了分数,还有“诗和远方”——美育润泽青春少年健康成长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陈赛娟:心中有国家,医心为患者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