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上午,是雷打不动的本周死亡病例讨论。在门外可以听见李昊的嗓门。他坦言,这样的医学讨论极有必要,他的导师告诉他,对任何一个手术台上的死亡,主治医生一定要三省自身。
2002年学成归来创亚专科,单枪匹马到现在练成一支强悍的队伍,每年平均手术量800台,稳居上海前三甲,李昊手术量占到一半,主攻肿瘤。李昊说:“越来越多难做的手术都找上门了,别家医院不收了,我们又不忍拒绝,所以就做了。所以越做越难,磨砺心性,在最艰难的时候,我总是想,那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去,就柳暗花明,一点一点拨开,肿瘤总会切干净。”
李昊习惯站在显微镜下操作,右腿撑住了全身的力,有时甚至是一个斜姿站上四个小时。他没有什么多余动作,有人形容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这是一双白皙而干净的手,从普外科转型儿童神经外科,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死亡病例讨论
周五清晨,五点半,天还未亮,李昊已经睁开了眼。又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与一周中的其他日子不同的是,这天上午要进行的是死亡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是2005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出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之一。目的是分析死亡原因,吸取诊疗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当天有一个讨论的病例,手术成功,术后管理也符合正常规定,但是后来遗憾地出现了并发症,患者最终离世。讨论中,大家得出结论:虽然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犯任何失误,一切都是符合常规的,但如果在并发症出现之前早一点把隐患解除,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这大概是做得不足的地方。尽管有些苛求了,这条结论还是被郑重地写在了死亡病例讨论记录册上。
李昊说,都是老江湖了,经历过的死亡病例不在少数,很多时候,只能尽人事,听天命罢了。“老师教育我们说,只要有人死了,终归会找到一些我们的差错,我也认为我们有做得不足的地方,需要改正。因为医生不是神仙,病人要离开,我们只能帮忙拉一拉,有时候并不是你说能拉回来就拉的回来,注定经历很多无奈的时刻。”身为医生,不能一直自怨自艾,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振作起来,集中精力面对下一个病人。这是对其他病人生命的尊重。
孤独的战斗
高中时李昊读书成绩很好,国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联赛,都拿过奖。因为高二暑假,母亲受的一次伤,让他萌生了做医生的想法,但一直到现在,也只是把医生当作一个职业,而不是一种喜好。
2001年,李昊七年本硕连读,三年博士毕业,之后分配到儿科医院,直到那时为止,其实他都是个普外科医生。应医院发展的要求,他开始在而立之年转型神经外科。而在此之前,儿科医院是没有小儿神经外科的,所以这对他来说,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战斗。
经过华山医院半年、国外一年的学习,从风险较小的脑外伤手术开始做起,一路荆棘;创科之时,只有他一个人,带着几位住院医师。他独当大任,早已褪去初上手术台的青涩,取而代之的是沉稳和淡然。“实习生时第一次做剖腹产手术助手,兴奋得手一直发抖,被主治医生赏着缝了两针。后来不断上台做阑尾炎手术,我很喜欢那种感觉,第一个晚上就连开了三个,后来一年中,把一年200多台阑尾炎手术中的150多台都做掉了。”
量变会引起质变,阑尾炎手术做到五十几个的时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难关,让李昊觉得其实阑尾炎也是很复杂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不可小瞧。所以这个过程,就像读书一样,先是很厚,然后越读越薄,再读几遍会发现之前没注意的细节,又越来越厚;最终融会贯通,方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从最初较简单的硬膜外血肿,到现在的各种高精尖手术,儿科医院神经外科已经发展成为了业界佼佼者。文献可查的全国体重最轻(1.5kg早产儿)小儿神外手术,便出自这里。目前团队中,除李昊外,还有五名主治医生,均为博士毕业,主攻方向各不相同。一年中,团队开展脑外科手术800多台,其中李昊主刀的有400多台。由于神经外科手术普遍要进行五六个小时,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手术量,毫无疑问位居同行中的前列。李昊说:“以前别人认为,儿科医院是没有神经外科的,上海一提起小儿神经外科,只能想到新华医院。现在我们要让全国都知道,还有我们。”
从临床到科研
李昊是一个天生的外科医生,从普外科转到神经外科,他几年下来,便已经有所成就。李昊说:“开始的时候,从开放性手术转到显微手术,从三维转到二维,我没有遇到过渡期,而是十分自然地适应了,仿佛天生就会一样。”
李昊认为,手术不是做得快就做得好,完成明确的手术目标很关键。术前做好完善的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用最小的损伤,达到最佳的手术目的。就像一些患者总结的那样:手术中,医生们闲聊日常生活,气氛轻松,说明手术不难,尽在掌握之中;而如果所有人都是严肃的表情,一言不发,那就说明,麻烦大了。李昊就是这样的医生,如果手术中不说话了,一定是进行到了很紧张的时刻;之后肿瘤切除干净,他就会很开心,手术做到后面,不自觉地哼起歌来,同台的医护人员这个时候,也都放下心来,知道手术已经成功了,纷纷活跃起来。
除了日常手术,李昊也没有忽略科研,目前他在做肿瘤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觉得,医生和科研并不能割裂开,手术做得再好,也会有无法解决的疑难,但是要眼睁睁地看着恶性肿瘤再长出来吗?当然不可能。李昊目前在做小儿的全基因检测,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键的基因突变,再针对它找到一些药物抑制这种突变,使疾病获得治愈。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做科研不是为了发SCI论文,而是因为我们临床上有需求。即使尝试的方向是错误的,也有试错的价值,现在如果不行,可能过段时间又有更好的技术。”
名医简介
李昊:
主任医师,教授,复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外科副主任。自2002年10月起,开创并建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开展小儿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严重颅脑损伤,颅脑、脊髓先天畸形,颅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癫痫等疾病的围术期管理、手术操作、临床营养管理、术后早期康复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建立了儿童创伤中心,开展儿童重型颅脑外伤的综合治疗,明显降低儿童重型颅脑外伤的死亡率,减轻致残程度,在业界有一定影响。在国内率先开展亚低温治疗儿童重型颅脑外伤(目前已达100余例),成果在世界权威颅脑损伤杂志Neurotrauma发表。
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青年医师年度奖等荣誉。
作者:唐晔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